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历史 |
我们知道,崇祯在天启七年继位,八月底登基的他,仅仅过了两个月,就开始对皇兄信任的大太监魏忠贤下手了。撤销魏忠贤宫内外一切职务,发配到凤阳祖陵司香,不久,又下令对魏忠贤由发配改为抓捕,锦衣卫派员对魏忠贤严加押送,对跟随的余党,立即擒拿。
据说发配途中的魏忠贤得知此讯时,正在一家客栈听小曲, 逮捕令加上凄凉小曲,使魏忠贤万念俱灰。次日凌晨,魏忠贤在住所上吊自杀。随后崇祯皇帝开始讨伐阉党,对乱政太监开始大规模清算。
但是十七年后,崇祯皇帝又干了厚葬魏忠贤这等令人捉摸不透的事。
有一种说法,是崇祯之所以这么做,是在四面楚歌之际,听了随从太监曹化淳说了这样一句话——“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
显然,在太监们心目中,魏忠贤比东林人那帮大臣更能干、更实用。
那么,崇祯是不是最后也是如此默认呢?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崇祯执政十七年,最大的变化,是对宦官的态度的转变,在执政之初,他杀魏忠贤,体现了对宦官极度厌恶心态,而在执政中后期,他对宦官的态度又好转起来,回到了皇兄天启皇帝当初的怪圈,重新起用太监。
不能排除,是大臣无能与无忠,令其皇帝失望。其次,只有太监,对皇帝亦步亦趋、言听计从。崇祯皇帝或许感到,大臣们离心离德,还是身边的奴才太监最听话、值得信任。
而他信任的太监,在国家危亡时的表现又如何呢?史书记载,这批宦官“挟势恣肆”,掣肘将领,侵蚀军饷,避敌殃民,谎报军情,冒功请赏……无所不用其极。崇祯最后时期让他们守城。结果李自成进京时一声炮响,这支庞大的不男不女的特种武装,立即作鸟兽散。
历史不容假设,但是不止一种答案。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以魏忠贤为代表的太监群是皇帝的好奴才,但身心残缺的这个特殊人群中,不可能出现忧国忧民的政治家,这样的人,即便有心护主,也无意救民,从来不可能成为历史“正能量”人物。
史事也证明这一点,清兵入关,爱新觉罗氏坐稳了中国江山。对明朝政体照抄照搬的建州女真人,起初对中国太监也是极度恶感。康熙四十年,清帝下令将魏忠贤墓夷为平地。
然而,太监在晚晴时期,与晚明并无二致,不断崛起安德海李莲英这等“后魏忠贤”人物,他们在国家政治中所起的作用不比明朝宦官逊色多少,这种对宦官“由防到信”的怪圈,随着中国历代王朝兴衰中不停重复上演,可以说,这是中国皇权体制的衍生品——血缘治国的政治,必然败血、没落,没落的标志,就是最后由一帮彻头彻尾的奴才代行国家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