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家长劳动孩子机会杂谈 |
分类: 教育体育科技 |
家长要多给孩子劳动机会
日前,教育部联合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义务教育阶段三至九年级要切实开设劳动与技术教育课,地方和学校可开设家政、烹饪、手工、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课程,学校要安排劳动家庭作业,布置洗碗、洗衣、扫地、整理等学生力所能及的家务。
劳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小时候,放学回到家不能闲着,爸爸煮饭我洗碗,妈妈洗衣我拖地。说这些并不是要炫耀自己品质有多优秀,而是拿多年前后的小孩劳动观念做个对比。现在我6岁的小孙子看我扫地搞卫生,他抢着干
不少年轻人从独生子女到为人父母,秉着“孩子只有一个”的观念,把最好的给孩子,把最累的留给自己。一些由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带的小孩更是万千宠爱集一身。更重要的是,当下“唯成绩论”问题难解,应试教育像大山一样压得孩子家长喘不过气。无论幼儿园、小学、中学,都以成绩论高低,一心想让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家长,宁可自己多干点,只要求孩子能读好书就“万事大吉”。
当下青少年的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出现了一些学生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记得我在中小学时,老师会统一组织我们每天轮值班级卫生、每周课室大扫除、每月一次全校保洁。就拿本地中小学来说,十年前“学农”、“军训”是我们每年素质评分的必修课。那时全班同学一起到农场住一周,洗衣、做饭、学习劳作有专门的领队指导,甚至还学会了施肥、插秧。可现在呢,不少学校因为担心学生安全归责问题,早已把“学农”取消,日常的校内劳动机会少之又少,劳动课程更是让步给语数英,形同虚设。
而社会呢?除了“唯成绩论”以外,“×二代”的热炒、一夜暴富的案例模糊了青少年的价值观,越来越多成长中的孩子对“不劳而获”产生兴趣。如今,家庭、学校、社会在劳动教育上的缺失已经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重提劳动教育越发迫切。
教育部的《意见》正是给家长老师们积极的方向,其提出的可行性办法值得学校参考。但我不禁担忧,如果劳动教育仅仅停留在“建议”层面,是否对应试教育有足够的抵抗力?也许,更有效的方法是把劳动教育列作硬性指标。教育部门定期对学校开展的劳动课检查督促,把学校的劳动课程作为学校的考核目标。只有这样,学校才会把劳动教育化为内在驱动力,精心周密地安排学生开展劳动。也只有这样,学生在稳定的劳动教育中,把劳动内化成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