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贫困山村教育首先要关爱教师
21年前,18岁河南姑娘郜艳敏被人贩子骗卖到僻远的河北省曲阳县下岸村,受尽凌辱和磨难后成为该山村的唯一女教师。并当选为2006年“感动河北十大人物”之一,2009年她的故事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改编成电影《嫁给大山的女人》。这则新闻被网友翻出。(7月29日《新京报》)
当时因为她的经历被广泛报道后,当地政府认为教育管理方面的“家丑”被曝光,险些因此而被辞退,当地政府如果就因为她揭了“家丑”,说了真话实话,就要辞退这名山村女教师,那这种行为简直就是典型的打击报复!当初,当地政府居然有这种想法,归根结底就是有关的领导干部认为丢了“面子”,是心态失衡和作风诟病在作怪。这背后令人心酸的是,一个贫困落后的山村,娶媳妇只能靠买才有女人来的山村,其教育的投入和处境必然是令人担忧的。而通过教育,参加高考应该说是我国最为公平的一场改变命运的博弈。但是,这样的小山村起码输在了起点,并且乏力改变,因而只能在贫穷和缺乏教育中不断恶性循环。
郜艳敏扎根到了山村,用自己20多年的行动参与到山村教育的行列。当然,这一善举背后,则值得我们深思。“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尤其在知识型社会,网络技术等的不断发展,也让富裕地区更富裕,贫困地区更贫瘠。如果不加大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改变当地的教育现状,帮助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这种贫穷、愚昧现象还会延续下去。
作为当地政府,面对一名苦苦支撑着山村教育的女教师,面对一名曾经历过被人拐卖的痛苦和悲惨遭遇的女教师,面对一名每月工作只有几百块钱,却还自己掏钱给没钱买书的学生买书的山村女教师,不是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关怀,不是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支持,而是决定取消下岸村教学点,辞退郜老师,理由很简单——就因为当地媒体报道后,因郜艳敏当临时教师的经历,以及适龄孩子辍学、教育投入不足等问题,暴露了当地教育管理部门的种种漏洞,当地有关方面认为爆了“家丑”。不过,还算比较庆幸,当地政府的这种“卑劣”行为最后没有“成功”,当时迫于社会舆论的压力,当地教育局有关领导表示:尊重现实,下岸教学点暂不取消,郜艳敏老师继续留任。至此,才没有在这位已经满身伤痕的山村女教师身上,再添一道“伤疤”。如果说义务教育是一个木桶的话,按照木桶理论的原理,农村特别是贫困山区义务教育就是其中的短板。如何让穷孩子公平享受教育权利,让农村教师争取到应有的待遇,无疑十分重要。尽管近些年我国在加大偏远贫困落后地区的教育投入,用多项积极政策吸引人才的流入。但毕竟人才大多还是流向了沿海发达地区。郜艳敏这名教学点的临时代课教师用自己朴实的信念、情感延续着贫困山区的教育传奇,值得称赞。
一名经历了如此苦难的山村女教师,虽然目前仍然是一名临时代课教师,工资也只有少得可怜的600元钱,但她还在用自己的坚持和毅力苦苦支撑的山村教育,教育着山里的孩子们。借此,也呼吁当地有关部门能够给予更多关心和关爱,给予更多的支持和鼓励,让曾经饱受痛苦的山村女教师能够看到希望和未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