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僵尸过期冷冻肉保障食品安全 |
其实“僵尸肉”就是过期的冷冻肉,公众需要更权威、更有针对性的信息发布。既然这其中的运作方式、利益链条,相关部门已经有所掌握,那么接下来,就应该更精准地研究、部署监管和整治方案,阻断各种过期伪劣甚至有毒有害食品通往餐桌的路,这也是相关部门在保障食品安全问题上应尽的义务。
还有,关于“僵尸肉”的保存成本问题,专家说法不一。按照相关报道,有些“泡椒凤爪”、猪蹄之类是一些国家的战略储备肉,有的已经储备了几十年。于是,不少人有疑问:冷冻几十年需要多少储存成本?相关专家的表态各不相同,有的算了一笔账,说目前的冷库保存成本并不低廉,约合每年每吨2190元~5475元,因此“僵尸肉”的存在并不经济。有的则表示,战略储备都是国家掏钱补贴,没什么成本,反正到期也要处理掉,能卖出去是降低损失。若真是走私而来,储存的成本应该在国外而非国内,所以低价对国内商家来说是种诱惑,问题是,国外会把肉存这么久吗?这同样需要相关部门释疑。
对真相的追问、争辩是好事,但不能掩盖了走私过期冻肉的实质问题。从食品安全的角度,除了过期肉的年头,人们更在意的是它的品质以及对食用者的健康影响。对此专家的看法倒颇为一致,即过期就会变质,储存转运过程中会滋生各种细菌甚至可能带有疯牛病、口蹄疫病毒等。
进而言之,如果说走私过期冻肉可以形成产业链、利益链,那么其他进口食品、商品是否也存在过期后廉价销售的可能?国人对进口食品的信任和依赖无需赘言,但此番“僵尸肉”事件之后,消费者显然应该多注意识别。
过期冻肉也好、“僵尸肉”也罢,公众需要更权威、更有针对性的信息发布,既然这其中的运作方式、利益链条,相关部门已经有所掌握,那么接下来,就应该更精准地研究、部署监管和整治方案,阻断各种过期伪劣甚至有毒有害食品通往餐桌的路,这也是相关部门在保障食品安全问题上应尽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