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史上最严禁烟令”真的能奏效吗?

(2015-06-02 16:06:31)
标签:

禁烟令

公共场所

市民

执法成本

权利救济

   “史上最严禁烟令”真的能奏效吗?


被称为“史上最严控烟令”的《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将正式实施,届时,北京市包括写字楼、餐厅在内的所有室内公共场所、工作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内禁止吸烟,彻底叫停所有烟草促销活动。按照规定,个人在禁止吸烟场所违规吸烟的,最高将被罚款200元。(5月31日《北京青年报》)


《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的出台,在某种程度上是为全国性无烟法规实施探路。近年来,“史上最严”的禁令并不罕有,各地陆续出台地方控烟条例,可是在实际执行中却变成了仅仅是“纸上最严”。人们关心的是,北京的“最严”模式能否执行到实处,复制到全国?公共场所能否有效禁烟,立法、执法、守法一个环节也不能少。无烟立法本是公共场所禁烟的一记“重拳”,但过去由于立法与执法上的双重缺陷,结果往往变成“空拳”:在立法上,法律规定刚性不足,原则性与宣传性内容较多,实际可操作性不足;在执法上,执法主体不明确,无法有效执行,执法手段太软,最后的结果就是“十几个部门掐不灭一支烟”。而且公共场所吞云吐雾的“瘾君子”到处流动,等到执法人员赶到,早已是“灰飞烟灭”了。

   

 近年来,各地“史上最严”的控烟法规层出不穷。此前,全国150个城市和地区,均颁布了公共场所禁烟规定,但因种种原因有规难行。比如,2014年3月1日,深圳出台规定,对违反《控烟条例》者将处以50元至10万元不等罚款,被舆论称之为“全国最严的控烟条例”,但至今鲜见开出“罚单”。北京这次将执行“史上最严”控烟令,也被网友称之为“纸老虎”,其推广“劝阻手势”,也备受质疑。

    统计显示,虽然近六成市民知道北京控烟令将实施,但超六成市民表示不会劝阻吸烟。而在此前,为配合即将实施的控烟令,北京控烟协会发布了待选的3个控烟劝阻手势供市民票选。然而,劝阻手势未定,北京两名男子因一方在餐厅劝阻吸烟,双方大打出手。可见,市民劝阻吸烟的方式,存在风险。 

     

    “史上最严控烟令”是否是“纸老虎”,有名无实,关键还在于“严执行”。公共场所禁烟,不能止于地方法规,更不能依赖于市民劝阻。比如,德国制订并实施《制止被动吸烟危害法》,所禁场所具体,执法主体明确,处罚措施强硬,处罚标准量化,公共场所禁烟立法的公信力与执行力就出来了。

就算号称“史上最严禁烟令”的行政之手与经济策略联姻,至少还有一点要认清并唤醒,即受害者抵制吸烟的“主体意识”。禁烟控烟最主要的意义是确保非吸烟者的权益,那么,对这些没有涉及社会公共安全的权益维护,就需要形成一种受吸烟影响者或“吸二手烟者”为主体的维权意识,而非绝对地依赖政府行政力量,或一味被动等待来自政府部门的权利救济。事实上很遗憾的是,当前对受吸烟危害群体的权利救济几乎也是一片真空。


换言之,政府部门不仅仅要制定控烟条例,更要从从制度与法律上,充分给予民众自主自觉抵制时免受伤害。可以肯定地说,以前各地一个个“最严禁烟令”无效,除了因为这些禁烟令独孤一身,没有形成行政、经济、法律等各手段相结合的系统性支撑外,最重要的原因还有,公开抵制吸烟的行为成本太高,最严禁令的“严”与广大受吸烟影响者自主的权利无关。究其原因,一个比较明显的因素是,控烟禁烟比较复杂,复杂得远非政府部门一纸禁令就能解决,非得综合运用法律与经济等多种手段不可。而且还要保证,不同环节、场合或阶段,能灵活用上不同的管控手段。否则,再多再严的禁烟监督只会徒增执法成本罢了,所谓“关键重在执行”,或“要有严格的执法手段”等诸如此类的观点远未触及根本。很简单,若执法不常态如何规约烟民,而常态化行政执法又该付出多大的成本。暂不论执法成本如何高企,要是再过一段时间执法监督无法延续,岂不是又一个“史上最严”从此湮没尘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