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是否放假应多听听百姓的声音
有关部门就春节放假安排征求民意,截至7日21时,72%的参与者支持除夕至初二为法定假日。(12月8日《新京报》)
著名民俗专家冯骥才说:“其实,假日和节日不同,假日是一种公民的福利,没有文化内涵,随便怎么过都行,但节日是有意义的,是有文化内涵的。”依此来认识“是除夕放假还是初一放假”,就很好理解了,人们之所以选择在大年三十儿晚上回家,就是因为过年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吃团圆饭。除夕早已不是一个简单的团聚时间了,而成为沉淀在内心深处的一种民族情结,一种深厚的民族性的文化记忆。
除夕已成为节日文化、文化图腾、民俗风情的一个集中体现。所以,如果想让国人得到一次庄严的文化庆典、精神愉悦和快乐,过一个从容节日,春节放假当然应该尊重国民的这种精神需要,尊重这种流传了几千年的民俗文化。过一个有传统文化味的大年,让民族文化自豪感,得到激情释放。
每逢过年,刚刚到农历二十六,父母总是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催促自己回家过年,而且一再强调,除夕夜一定要在家过,包括八月十五的团圆节,总是强调要把月饼切开了分吃,通过这种传统文化仪式、朴素的民族文化的继承、默默的心理认同,让民族文化敬畏感继续得到发扬。
说得再坦荡一点,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数千年分分合合,而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在于我们有丰厚无形的精神纽带、文化纽带,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无形的向心力、无声的心理认同感和文化归宗意识。“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如此,我们就能穿越各种灾难、战争的残酷,而让国家和民族得到重生。春节放假,作为传播民族文化认同感的一个好机会,不能忽略了这种民族文化认同、精神纽带功效。
这些年,我们过分注重物质发展,学习了西方很多东西,而唯独忘掉了民族文化精华,比如不少孩子更喜欢过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而对于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却不以为然,甚至对很多的民族性的做法,民族文化的精华,认为有点儿落伍,不够时尚等等。这种头重脚轻的发展、数典忘祖,不正说明,我们已经过分被功利的需要,遮住了“文化的双眼”,忘掉了对民族文化的庄严的继承责任。“从初一放假”仍有这种文化继承的麻痹,是一种文化上的妄自菲薄,不应该得到倡导和认同。任何公共假日毕竟是在给老百姓放假,有关部门问计于民,放假的具体时间和安排也应该多听听老百姓的声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