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院士作报告学生打瞌睡责任在谁

(2014-09-19 00:09:53)
标签:

杂谈

吴良镛

院士

学生

高龄

       院士作报告学生打瞌睡责任在谁

92岁高龄的国家科技最高奖获得者吴良镛一手拄着拐杖,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一步步缓缓走上人民大会堂报告台,坚持站着35分钟讲完了以《志存高远身体力行》为题的报告,但放眼台下,大批后排学生一片片“倒”下,趴在桌上睡去。(9月17日《江南时报》)
    这次所作的报告是吴良镛院士亲自准备多日写成的,不是别人代写。如此饱含一位92岁老人心血的报告,没有想到竟然收到了“学生打瞌睡”的效果。如果吴良镛院士看到这一幕很可能会失望和伤心。而大批网友斥责“睡觉学生”,就是因为高龄院士站着作报告是尊重学生,而“睡觉学生”却不尊重高龄院士。
    坦率地说,能有机会聆听吴良镛作报告应该是很幸运的一件事,因为吴良镛已经92岁高龄,恐怕今后这样的机会不多了。而吴良镛作为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人民建筑师”(也被称为建筑大师),必然有很多东西值得年轻人学习,遗憾的是,“睡觉学生”却没有珍惜这次机会。当然,也有一些人为“睡觉学生”辩解,认为报告说教的色彩太浓,或者认为学生太累了。
    在笔者看来,院士作报告而学生打瞌睡的主要责任,既不在院士,也不在学生。一场报告受不受欢迎,取决于很多因素,既取决于作报告的人——他的社会影响、他的学识等,也取决于报告的题目和内容,更取决于作报告的人、报告的内容与听报告的人,是否高度“吻合”。
    以吴良镛院士这次报告为例,如果听众都是吴良镛的“粉丝”,又对《志存高远身体力行》这个报告内容很感兴趣,笔者相信不会出现学生打瞌睡的现象。而今出现了打瞌睡现象,大概就是因为作报告的吴良镛、报告的内容与听报告的学生没有高度“吻合”。这个责任在谁呢?
    笔者以为,主要责任在这次活动的组织者。如果专门组织吴良镛的“粉丝”来听报告,或者把报告的内容提前公开让感兴趣的学生来听,还会出现打瞌睡的现象吗?反之,如果是随意组织学生或者拼凑听众,不提前公开报告内容,让学生稀里糊涂来听报告,自然达不到作报告的效果。我们要意识到,无论是这次听报告的新入学研究生,还是社会大众,观念、兴趣都是多元化的,有的人对吴良镛院士作报告感兴趣,有的人可能会对马云这样的明星企业家作报告感兴趣。
    另外,主要责任还在于我们的教育。由于我们的教育太过功利,导致很多学生只对与自己专业有关的专家或者报告内容感兴趣,而对于人生最基本的东西,或者与自己专业有点距离的东西则兴趣不大。比如,吴良镛这次报告的内容,涉及人的理想与立志、选择、顿悟等方面,“睡觉学生”可能对此不感兴趣。
    显然,无论这些新入学的研究生选择什么专业,人生最基本的一些东西,都应该去学习,学无止境。《志存高远身体力行》的内容,也是吴良镛院士多年来的人生体会,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即使“睡觉学生”对吴良镛院士所作的报告不感兴趣,但起码要懂得尊重,睡觉不是对待一位建筑大师作报告时应有的态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