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为何敢借军训服大肆赚钱?
(2014-09-15 00:25:49)
|
高校为何敢借军训服大肆赚钱?
新华社9月11日报道,位于湖北宜昌的三峡职业技术学院部分新生的军训服成了“开裆裤”。这背后的隐情是:校方每套收取100元的服装,“事实上只是50多元一套”。
这不是媒体第一次关注高校学生军训服价格猫腻的事。本报8月27日刊发报道披露高校新生军训服差价有点大后,有读者和网友提出疑惑:不同高校之间,一套军训服价格相差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到底正常还是不正常?组织学生自愿购买的军训服,高校到底有没有从中获利?
价格无论高还是低,只要公开透明,合乎规范,提供的服装质量合格,似乎无不妥。问题是,如果一套价格几十元的服装,就能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军训,那又何必提供给学生几百元一套的呢?要知道,军训结束,军训服像垃圾一样被丢弃已重复多年。
学生军训服是块大蛋糕。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计划招生698万人,按武汉33所高校军训服(部分高校包括校服、运动服价格)136元的均价估算,市场规模一年就在9.5亿元左右。
本报报道披露物价部门查处的违规案例显示,一套进价56元的军训服,有高校卖给学生时变成了90元。如按照该高校每套军训服获利34元、加价60%推算,一年下来全国高校在军训服这块获利就在2.5亿到5.7亿元之间。
类似的情况,《华商报》2012年也曾报道:西安工业大学以每套130元卖给学生的军训服,市场上的售价每套仅为65元。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该校通过招标方式购置的军训服,其上面显示的公司称,并没有生产过这种产品。
目前能够检索到的高校借军训服获利的案件寥寥无几。即使前面提到的那所每套军训服牟利34元的高校,也仅仅是在物价部门内部刊物上被曝光。但到底是哪所高校,事涉多少学生,在物价和教育部门官方网站都查询不到。这样处理,警示效果恐怕是零。
不妨再算笔账,看看现实中高校违规的获利成本是何其低廉!上年,全国普通高校平均每所招生本专科新生2800人。按此计算,上面提到的那所高校,一年在军训服上违规获利就有9.5万元左右,而最后仅被处罚5000元了事。当然,物价部门最后要求高校要把多收取的费用退给学生。但换个角度看,如果没被查处呢?
账谁都会算。比对之下,可以清楚地看到,利益诱惑远远大于违规成本。这或许就是高校敢在军训服上通过差价大肆赚钱的胆子所在吧。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