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地震灾难也需要文化慈善

(2013-04-26 00:19:40)
标签:

苦难

全社会

文化底蕴

各种各样

结果

        地震灾难也需要文化慈善

 

芦山地震,再度让所有中国人感受到了生死劫难与血泪之痛。震后,娱乐圈明星捐款、捐物、呼吁爱心者众多。很显然,明星捐款最大的作用,是运用他们的社会影响力,垂范与呼吁社会与公众的爱心。如果将其解读为数量攀比,不仅是对捐款者的伤害,对民众理解慈善“守望相助”的本意,也是一种误导。


或许除了捐款,明星可以做一些更有文化意义的事,来培养人们在灾难中的救助与修复心理创伤的能力。几十年来,中国出现过各种各样的灾难,但表述这些灾难的文艺作品却极为稀少。关于地震主题,只有两部名为《唐山大地震》的作品深入人心,一部是钱钢的纪实文学,一部是冯小刚的电影。而当下,表达灾难对生活和人性的伤害的作品越来越少。可以说,灾难题材在文化话语中的失声,使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直面灾难与不幸的能力。其实,让经历灾难的人,在文化作品中发出声音,不仅是对那些受难者生命的尊重,也意味着将个体的灾难记忆,转化成民众可用来自我教育的公共记忆。这种记忆对一个民族是非常重要的精神财富。因为对灾难记忆得越深刻,就越能警示人们如何提防灾难对生命的伤害。


我们常惊异于日本的防灾与救灾机制,以及日本民众在灾难中的秩序与镇定。这种国民素质的养成,与媒体不断设定对灾难的反思议题有关,其实也是日本文化长年涵养的结果。


日本有大量的对灾难进行反思的文艺作品,这些作品一方面有对灾难的各种思考,另一方面也在传达在生灭迅速的无常中寻求新生的生命意识。在日本文化中,对“物哀”美有天然的崇拜。这里的“物哀”,不只是对自然万物的悲哀或悲伤之情,还有共鸣与感动的意味,悲与美是完全相通的。可见,这样的文化底蕴,自然会让民众在灾难中处变不惊,善于救助与自助。


假如一个社会对灾难的记忆是残缺的,或稀有的,只会导致民众对灾难的陌生与恐惧,一旦发生灾难,即便身体未受到伤害,也极易对个人的精神和心理造成创伤。所以当灾难发生时,明星们更应从自己的行业角度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帮助那些处在灾难中的人们。或许歌星创作一首发自内心的、能够传唱的歌曲,影星构想拍摄一部与灾难相关的电影,作家能写一部真正面对灾难的作品,比直接捐款更重要。明星们也有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就是从文化的角度,让人类对灾难的认知更为成熟与理性。只有这样,才能帮助更多的人了解灾难真相,减缓民众的恐慌和焦虑。如果全社会对于灾难的记忆,越来越完整、越来越理性,即便发生大的灾难,民众也会越来越善于缓解灾难的伤害,或把伤害降至最低程度。


明星要从事这类文化慈善,要比捐款复杂得多,也更耗费精力,但显然值得某些明星尝试。随着民众对灾难的认知越来越多,他们也期望明星能做得更多。因为只有这样,灾难才能成为一个社会的课堂,而那些同胞遭遇的苦难和悲伤,才能真正转化成这个民族的精神财富。


                        感谢【心动文苑】笑靥推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