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枪击案连发为啥不能禁枪
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中明确规定,“人民拥有和携带武器权力不可侵犯”,美国步枪协会和支持“持枪权”的人士常常将这一条款当做为自己辩解的护身符,强调“自由比治安更宝贵”,强调“持枪自卫权”是“天赋人权”。
近20年来,几乎每次发生恶性枪案,都会触发“持枪”、“控枪”两派的激烈争辩,但总是随着热点的转移而不了了之。“控枪辩论”的背后,是公众关注、焦虑集中到枪械问题后,折射到政治层面的结果——热点在,辩论轰轰烈烈;热点不在,便有气无力——这原本是选票政治常态。
奥巴马本人是“控枪”派,但当了总统后反倒无所作为。道理是明摆着的:美国人口不过3.1亿,民间枪支却多达2.8亿支,每一支枪都是对“控枪”投出的一张无声反对票。皮尤中心曾在7·20枪案后做过民调,结果显示67%的受访者认为“此系意外、不应禁枪”,号称“零售政治总统”的奥巴马,自然不敢轻举妄动。
不仅如此,许多反“控枪”者常常表示,“控枪”不一定能解决问题,纽约是美国“控枪”最严格的地方,今年上半年却发生有人受伤枪击案695起,同比上升7.4%。而最早推出“控枪”地方法规的加州,今年照样发生了4·11南加州大学校园外枪击案(导致两名中国留学生死亡)等恶性案件。这些人认为,枪只是作案工具,没有枪,刀械、棍棒、汽车、煤气罐甚至牙齿和指甲都可能成为凶器。“控枪”有必要,但仅仅从枪而不从动机、个体和社会根源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就难以从根本上消除隐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