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的社会意味

(2014-01-04 13:22:25)
标签:

魅力

错过

生命价值

公交系统

新闻报道

        “老”的社会意味

 

前几天坐公交,跟一对约莫七十岁的夫妇一块下车。或许是刚巧碰到他们要换乘的另一辆公交,二人随即追赶,但显然力有不及。女的停住了脚步,男的似有不甘地往前多跑了几步,短短半个车身的距离,还是没能赶上。

    很难判断公交司机有没有从后视镜看到这一幕。不过,老人在公交上的非正常遭遇确实不少。

    以老年免费公交卡为例,我自己就见过司机对持卡老年人态度极差,以至于有的老年人宁愿买票“护”尊严。一些新闻报道里,有老人在高峰期使用免费公交卡遭拒,还有地方公交系统读卡不灵,司机索性拒载老人。

    说起来,公交只是众多生活场所中的一个,这些发生在车上的,林林总总的事情,可以多多少少折射出我们这个社会对老年群体的态度。

    生活中,“老”几乎成了一个贬义词。老意味着弱,是生命的下行,人的外形会发生变化,身体机能一步步退去,没有人会欣然接受“老”这个字眼。对老的这种理解,不光是群体外的他者,可能很多老年人自己,也如是看待老。“老朽”这样的老者谦称,本身就是衰老无用之意。这很大程度上与我们对人的看法有关。

    我们中的很多人,可能都有过“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的童年记忆。如果斥责一个人,“没用的家伙”足够一步到位。一定意义上,有没有用成了衡量一个人的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这里不是要否认个人创造价值的潜力和能力,可标准的单向度无疑会引申出一系列问题。

    不止是老者,社会弱者、病患、残疾人,他们被依循着相同逻辑,自动排序到社会末端。上述人群之外的其他人,大多也不可避免地追随着这个标准,只是或许不那么显性表现出来。例如,不同地域、不同职业背景的人,努力为“有用”而奋斗,甚至或郁郁不得或得而迷失。近些年,“有用”论与成功学交织在一起,让人心的躁动与价值判断的极端倾向越来越明显。

    更进一步看,在一个过分强调成功或产出的社会,生命很可能变成成功的载体,生产的要素。那些错过了成功,或者未必能够为社会产出的人,比如老人、病人、弱者,他们生命价值的社会承认,甚至生存意义的社会确认,都变得异常困难。不尊重、轻慢,只是参差的表现之一。

    小说家米兰·昆德拉在《不朽》一书的开篇,浓墨重彩地描述了一个六旬老妪招手一瞬的动人姿态,视之为时间之外的内在魅力。这份美丽和魅力,是生命无时无刻不在的灿烂。对生命的理解,或许要从重新审视“老”开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