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钱·缺德·缺心眼儿
(2011-10-07 00:16:52)
标签:
心眼儿身外之物摇钱树马瘦毛长长袍马褂杂谈 |
先说缺钱。
缺钱是最尴尬的,没什么也别没钱。半升米愁死巧媳妇,一文钱难倒英雄汉。缺钱,天再热也只能挤公交车,缺钱,心再强也无法供孩子上名校。有人挥金如土,拿XO当汽水喝,有人身无分文,吃不起一根冰棍儿。
十有八九的人都缺钱,至少是缺钱的时候多,有钱的时候少。缺钱的人又总是不会赚钱。缺钱的时候最想有钱,欲壑难填本是人之常情。哲学家说:“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杠杆。”对钱的欲望就可能导致“穷则思变”,起码会梦幻着有棵摇钱树,以解心头之恨。最怕的是人穷志短,马瘦毛长,连摇钱树都不想了。
缺钱的时候人不值钱,有钱的时候能使鬼推磨。于是物极必反,一旦有了钱,往往就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结果,反不及缺钱的时候像个人样。由此看来,缺钱其实也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难怪身穿长袍马褂的呆头书生曾夸下海口:君子固穷!
再说缺德。
缺德是最招人骂的。中国人骂缺德分几个档次:一是“缺德”,二是“缺大德”,三是“缺了祖宗八辈子德”。可能还有其他。人缺德,最常见的是挖人家墙脚,占人家便宜,总之是损人利己。按理说,咱文明了几千年,号称“礼仪之邦”,缺德的人缺德的事不会太多。可天遂人愿的事毕竟少,你只要掐着手指头算一算,骂缺德的百般花样,就足以证明缺德之司空见惯了。把骂缺德与“国骂”并驾齐驱,似不为过。缺德虽招人骂,却有它无与伦比的“好处”,那就是不费吹灰之力,想什么就能来什么。有时候,敢缺德就能挣到钱,这也可能正是缺德虽招人骂却难被弃的主要原因。
缺德的反面是积德。积德是一种修养,修养是累人的,何况积德要吃亏,要宽容,要行善,因而积德总比缺德来得艰难,积德也就更显可贵。
缺德和缺钱不同。缺钱是缺身外之物,缺德是缺人品质上的内在的东西。身外之物得失都比较容易,而人的品质却是天长日久形成的,可能是一辈子的工夫。因而,人要是缺了德,是难以救药的。缺德和缺钱又有某种联系,一般来说,不怕缺大德,才能赚大钱,把工业酒精兑了凉水当名酒来卖,一夜之间就成百万富翁。想积德行善的,不免赔本赚吆喝。但最后,缺德的即便成了百万富翁,能长久的又有几个?不被惩罚,也被唾弃。
缺德和缺钱各有利弊,想必缺心眼儿不错。人一缺了心眼儿,反倒看什么都顺眼,不会计较利害得失,无忧无虑无烦恼。缺心眼的人一般不缺德,因为它不具备可以缺德的能力,但最可能缺钱。道理也简单,他们不会将赚钱的本事学得很地道。缺心眼儿也有一点不好,就是常常找不到自己,或者忘了家里的茅屋漏雨,或者把身上仅有的一点钱送给“要饭的”,都不知那“要饭的”已经是万元户。
我的结论是:心眼儿不可不缺,不可多缺;缺到能不忘家有老小的份儿上最好。其实,这正是郑板桥爷爷所说的“难得糊涂”,大抵这“糊涂”就是那种带着明白的缺心眼儿,郑爷把这当作人生的理想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