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生活中,面子要服从原则,人情不超越法规。正如鲁迅先生所言:“这‘脸’有一条界线,如果落到这线的下面,即丢失了面子,也叫做‘丢脸’”。前一段时间我看了名人刘晓庆访谈录,八十年代她随中国电影代表团访问日本,可是没有像样的出国服装,那时名演员工资每月才40多元,除了养家糊口,买不起高档服装。但是为了面子,不丢中国人的面子,向团里借一件呢子大衣演出服,虽然有些旧,但穿起来还挺好看。到日本以后,和刘晓庆同来访问的女演员发现这件衣服她也借穿过,因她发现第三纽扣下边有个小窟窿,刘晓庆仔细一看真有一小窟窿,两人会心的笑了,日本演员不知她们笑什么,但总算保住了刘晓庆的面子,也保住了中国人的尊严。
人又要脸又要讲面子,总是好的,比起干脆不要脸、不讲面子来,终归是一种进步。朋友间相互提供方便,给予真诚帮助,实乃人之常情。问题在于人情怎么给、如何讲面子,也就是说是真要面子还是假要面子。
但面子在新形势下潜藏着新特点、新变化,讲面子面临着新矛盾、新挑战:一是面子与权力走得近了。在有些人眼内,面子与权力的大小成正比,权力大的人,面子也大。二是面子被涂了层油彩——功利,由往日的重在帮助、支持、关照变成了单一的钱物;给面子的对象窄了,局限于圈子内、关系近的人,局限于对自己有用的人;甚至把面子当礼品,你对我讲面子,我对你还人情。正是这种
“面子情结”,驱使一些党员干部因太讲面子而犯错误。
应该承认,绝大多数“有面子”的人,深知原则与面子的主从关系,但为何总有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呢?原因固然多多,其中一条就是错把面子当尊严。声称自己要活得有尊严,其实是过分看重自己的面子,没能弄清面子只是外表的,而尊严是内在的;面子是让别人看的,尊严是给自己留的;面子要看别人给不给,尊严永远握在自己手中;面子是随时能放下的道具,尊严是永不毁灭的精神;面子只是浅层次的心理需要,尊严则反映深层次的人格定位。
唯有认清面子与尊严的关系,方能接受这样一条事实:有尊严的人总会有面子,而有面子的人不一定就有尊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