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牌产品经过暗访成了害人的产品
消费者熟悉的双汇集团旗下公司被央视3·15特别节目曝光。央视报道,双汇宣称“十八道检验、十八个放心”,但猪肉不检测
“瘦肉精”。河南孟州等地添加“瘦肉精”养殖的有毒生猪,顺利卖到双汇集团旗下公司。
笔者经常食用双汇产品 ,也是受害者。事实上,“瘦肉精”的出现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根据以往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判断,这既不空前,也难以绝后。早在2006年,上海就曾发生过“瘦肉精”中毒事件,可是,在经历过监管部门运动式的检查、封杀、澄清之后,“瘦肉精”并没有如相关部门所说的那样,在所谓的“强制性规范”中销声匿迹,而是继续通行无阻,走上人们的餐桌。
和之前发生的“瘦肉精”中毒事件一样,这次发现的“健美猪”仍然被堂而皇之地贴上了合格的检疫标识。不同的是,这次是大名鼎鼎的双汇公司。因此,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为什么负有重责的监管部门形同虚设?为什么本该质量上乘的名牌却漏洞百出,经不起一次媒体的隐蔽拍摄?
名牌之所以是名牌,首先就应该经过监管部门的严格检验和充分的市场竞争。而消费者之所以对名牌信赖,首先也是对其质量的基本信赖。可以说,对于一个名牌来说,成也质量,败也质量,质量才是一个名牌的生命线。可正是名牌的名和眼前的利,让许多倒掉的名牌一味地相信狂轰滥炸的广告和花样繁多的营销公关,忘记了掩盖了支撑名牌背后的质量,也监管部门放松了纵容了对商品质量的要求。这种依靠吹出来和捧出来的泡泡名牌,怎么可能经得起事实的轻轻一戳呢?
仔细分析此次双汇“瘦肉精”事件,就不难发现企业和监管部门之间的微妙关系。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从报道中来看,不论是企业,还是监管部门,其实吃的都是名牌的这个名。
不论是很方便就可以购买到的
“瘦肉精”,还是装装样子走走形式的“尿检”;不论是企业高价收购明知有害的“健美猪”,还是可以从检疫站直接买来的安全证明,虚置的快速检测、只停留在纸上的规定……这些都表明,本该是食品安全最后一道防线的监管部门,却用手中的检验章干起了权力寻租的勾当,为危害民众生命安全的产品背书。此时,监管部门和企业似乎已经达成一种默契,甚至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共同瓜分名牌所带来的效应。正因如此,一个知名品牌的基座——质量也正在被一点一点地蚕食掉。
很显然,监管部门对企业这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特别照顾”是一种恶性循环,最终不但可以导致名牌的倾覆,也会让自己背上应付的法律责任。
监管部门应该意识到,对一个知名品牌最好的保护方式,应该是更严格的质量要求,更苛刻检测标准,这样才能让名牌经得起暗访,让名牌经得起检验,也让百姓的餐桌上多一份放心和安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