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底,学校的几个学生和老师去天津的姐妹学校交流回来,我的办公桌上就多了两个塑封的粽子。当天晚上就和孩子们一起吃掉了。日本也有粽子,糯米的,黏米的,和中国的一样形状的,也有锥子形和长长扁扁的。日本的粽子按里面的内容分肉粽和没馅的两种,没馅的可以蘸掺了糖的黄豆粉吃,但不像中国一样直接蘸白糖。

再说小枣这东西非常的“中华”,尽管很多小学里都有一棵(小学里要学一首有关枣树的歌),大部分日本人仍然是既不认识其树又不认识其果,更别提吃过了。枣树在日本很稀有,邻居偏巧就种了一棵,结了果就叫我去看。树上挂了很多红绿相间的大枣,树下却落了很多自然风干的枣子。以后想起来了就去看看它,仿佛在异乡遇到故人般亲切,但是对枣子却再也提不起兴趣。我的孩子们也不喜欢吃枣,原因很简单,枣子有核。日本人已经退化到了不会吃带皮带核食物的地步,不信就请日本人吃带皮的花生、瓜子看看,验证一下他们有多笨手笨脚。日本人日常爱食鱼,但是却不会剥虾壳、择鱼刺,带核的东西要像对孩子一样预先告知危险,否则就是谋害国际友人了。
学生们还从天津带回来的另一样特产——炒栗子。日本人叫它“天津甘栗”,以为炒栗子就是天津特产,追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天津曾经是主要对日贸易港口的缘故。栗子虽甜,但办公室里的老师们少有人问津,原因还是那个——带皮。在日本买的中国进口栗子不是开口笑就是赤裸裸的,中国的炒栗子还是非常受大人小孩欢迎的。

一个学生带给我一双中国筷子作为小礼物。中国的筷子和日本的比较起来,中国的偏长两头钝,日本的略短一头尖,两国刀具的特征也类似。

上周去A高中上课,这是大厅。日本南方的建筑物大都是这种大落地窗,宽敞明亮又通风,但是冬天教室里没有任何取暖设备,日子就很难熬了。

大厅门口的房顶上有好几个燕子窝,还有很多旧燕子窝的痕迹,看样子很适合燕子们作巢。天气晴朗,红胸脯的燕子们在外面疾驰,速度快到了替它们担心会互相撞到对方。我举起相机,只拍到了一个小脑袋,而且还很快就缩回去了,这是唯一的一张照片。

此刻日本南方正是梅雨季节,这个“梅雨”正是来自“梅子”与雨都旺盛的季节。校园里的梅树果实累累,落了一地硕大的梅子。刚才给小桃看照片,由于刚刚看过了燕子巢,她马上就说地上落的是燕子蛋。
回家的时候正好遇到几个老师在捡青梅,就让我不劳而获了。喜欢梅子散发的酸酸甜甜的香气,因此没有给纸袋封口。梅子的清香弥漫在车里,一下子让我回忆起了中国夏天菜市场里水果摊的味道。回家的路上要下山,我忽略了梅子。一个急转弯一刹闸,袋子倒了,梅子们争先恐后的滚出来,骨碌碌的涌向车的一边。再一个急转弯一刹闸,梅子们又纷纷涌向相反的方向。几个回合下来,车里已经像战场一样热闹,到处都是散兵,香气也更浓了。

日本人收获梅子主要就做三样东西:青梅酒、青梅汁和梅干。青梅酒老公和百合都不爱,梅干冰箱里常备,我每年都要给孩子们做青梅汁。适量青梅洗净擦干水分,去掉把,用牙签扎出无数小孔,一层冰糖一层青梅的码在大玻璃瓶里放在阴凉处,偶尔打开瓶盖放一放发酵产生的气体,等上一个月梅子中的精华就渗出来变成了浓缩的青梅汁。喝的时候兑上适量水或者碳酸水,加入冰块搅拌。酸酸甜甜的青梅汁是最好的消暑解乏的饮料,往往做上一大瓶没有多少天就被喝光了。
其实我一般都用蜂蜜代替冰糖(冰糖太占地方),由于今年没有时间去买大瓶的蜂蜜,因此就用白砂糖代替了。每次打开冰箱门的时候总是第一眼就看它们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梅子们在瓶子里相亲相爱,直到一同长出皱纹陪着对方一起慢慢变老。
忙里偷闲,还和孩子们一起烤了一个蛋糕。孩子们越来越能干,能够帮忙的地方越来越多了。没有电动搅拌器,搅蛋糕就是个力气活,三个人轮流干离完成还差得很远,累了的小桃开始呈现担心的表情了。
总算达到要求了
。
蛋糕在烤箱里烤着,接着搅拌做装饰用的生奶油。每次做蛋糕的时候我都发誓以后再也不做了,不停的搅拌都快要把我累死了。然而过不了多长时间,不等孩子们要求我就又把做蛋糕的材料买回来了。
今天搅拌生奶油时还是心急偷了懒,结果奶油太稀,让孩子们装饰上水果以后搞成了这个样子。不要笑不要笑,我都快哭了
。
百合家2011年端午节汇报完毕。后天应该可以吃到朋友父母的手包粽子,期盼中~
也祝朋友们端午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