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反抗期的孩子也是天使

(2011-04-26 20:48:03)
标签:

反抗期

反抗

育儿

日本

百合

尊重

接纳

孩子

第一反抗期

分类: 教育育儿

    早上在面包房门口遇到了一对母子。两个人可能是被刚出炉的面包香味所吸引,在面包房前停下了脚步。妈妈俯下身温柔的对小男孩说:“咱们今天中午吃面包好不好?刚烤出来的香喷喷的面包可好吃了。”两三岁的小男孩长着长长的睫毛,白净的脸庞,似女孩般秀气可爱。但是小男孩一拧头:“不吃。”妈妈一愣:“那么吃米饭吧。”小男孩一样干脆的回答:“不吃。”妈妈有些为难了:“那吃拉面怎么样?”“不吃。”“比萨饼呢?”“不吃。”“要不,我给你做便当咱们去公园吃吧?”“不吃。”孩子妈妈的语气有些不耐烦了:“那你说吃什么?”小男孩哇的一下哭了起来:“我要吃面包。”

 

    最终小男孩还是拉着妈妈的手跟着进了面包房,我看着这一对母子的背影,感觉一天心情都很好。别误会,我不是在幸灾乐祸,是他们让我回想起了小亚和小桃小时侯同样的反抗期。他们都有过这样的时期,我说什么他们都“不干”,所有的意见都要被他们推翻。特别是小桃反抗期更厉害也更长,自己穿不好衣服哇哇大哭,我去帮助她却被她推开;小桃在书店的地上滚来滚去,我说咱们该走了伸手去拉她,小桃说不干并反手一使劲,我听到了轻脆的“咯嘣”一声,心想坏了。抱着大哭不止的小桃去了医院,果然是胳膊脱臼了。明明是这个孩子在反抗,我却被医生怀疑是不是虐待儿童。

              

    在那段特殊的时期里,我每天不知要听到多少次“不干”。不管我说什么,小桃都要先来一句“不干”,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闹。在外面很多人都看到一个无奈的妈妈面对一个满地打滚的小女孩,没办法只好把她先抱走再说。有一次我拿出相机准备把在商场地上大闹的小桃拍下来为将来留做纪念,谁知小丫头一见相机马上转啼为笑,抬高一条腿摆出姿势等我按快门,实在让人哭笑不得。

            反抗期的孩子也是天使

    相信几乎每一位家长都有类似的体验,孩子毫无缘由的反抗不知让人多恼火,苦口婆心的讲道理没有用,最后用武力镇压似乎都不管用。当发现一向听话的孩子突然开始对什么都说“不”,甚至无理取闹的时候,就应该想到他是否到了反抗期。如果知道了孩子成长中必然会到来的反抗期的周期、原因和以及应对方法,做家长的应对起来会更从容一些吧。

 

    婴儿从出生到会走路之前,尽管心里逐渐萌生了自己的想法,但总是和妈妈(或其他保护者)的行动紧密相连的,离开了妈妈他的想法就不可能实现。从他会走路活动范围越来越广,逐渐开始去尝试和冒险的时候,行动就开始和妈妈的期望产生背离。我们只看得到孩子身体上的变化(比如会走路了,会说话了)而容易忽略心理上的变化,妈妈的内心里仍然保持着和对待婴儿时期的孩子一样,所以孩子突然产生的反抗情绪会让人感到难以接受。所谓反抗期其实是保护者主观下的定义,对孩子来说,它只不过是成长期的必然要经过的阶段而已。

 

    要开始形成自己的性格和创造自己的世界,孩子的反抗当然就从最让他安心和信赖的人开始,那么与孩子每天相守时间最长的母亲就作为第一个“别人”,首先遭受到攻击。从母亲的角度看来,一向很听话的孩子突然开始强调自我意识,甚至“故意”和自己作对,在还没有适应的时候是很让人头疼的。但反抗期对孩子来说是进入社会的开始,对母亲来说也是调整母子关系,学习尊重孩子意愿,适应孩子逐渐离开自己的重要时期。

 

    有人指出孩子的内心中存在着两个能力:逻辑和感情。这两种能力发展时期是交替的,到两岁左右为止的孩子内心里感情占上风。但到两岁以后自我开始萌芽,无论什么事都想自己亲自尝试,但是由于心有余而力不足,做不好的时候当然就会发脾气甚至歇斯底里。两三岁的孩子虽然有了自己的主张,但是还无法理解自己的主张不能实现的客观原因。对孩子讲超越他理解能力的道理显然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孩子为自己的主张既不能实现又得不到理解而发脾气。这段时期在心理学上称之为第一反抗期(第二反抗期在青春期之前),这个反抗期一般从两岁前后开始,到三岁左右达到顶峰。等到“感情”向“逻辑”的交替完成之后,反抗也就自然而然的消失了。但是到四、五岁的时候感情重新占上风,七岁左右再次转为逻辑,感情与逻辑大约每两年到两年半交替一次。在这个交替的时期,孩子控制不好感情与逻辑的平衡就会产生不安定情绪,以至于和父母反抗。打个比方来说吧,就如同女人的月经周期一样,到了一定的周期就会莫名其妙的产生情绪波动。如果理解了孩子的感受就会感觉他们也不容易,反抗也并不是要故意和谁作对。

 

    事实上平静的接受孩子的反抗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家长对待孩子的反抗最终结果通常是两种:一是大人最终坚持不住对孩子服输放弃应该坚持的原则,助长孩子的任性行为。特别是爷爷奶奶辈以“小孩不懂事”为由,包庇和容忍孩子的一切行为;二是大人耐心讲道理见行不通最终克制不住,大人也变回小孩,两个“孩子”吵架,最后是“大孩子”用武力取胜。但在冷静之后大人又重归大人的心,开始对自己的行为产生悔恨和自责。小亚小时候曾经因为我丝毫不肯向她的反抗让步,我们两个每天打一个多小时的拉锯战是家常便饭,气急败坏的时候我对她也下过手。有一次小亚反抗哭闹和我强行镇压的场景被老公录了下来,害羞得我都不敢看。那时的我哪里是妈妈,简直变成了和小亚同年龄的孩子,在和她打一场力量悬殊的架。我总是胜方,但从来没感觉到快乐反而是痛苦。  

              

    被反抗期的“小恶魔”搞得焦头烂额的家长不妨试一试以下方法来对待和减轻反抗。

 

    首先理解反抗期是每个孩子成长的必然阶段,也是母子互相磨合一同成长的过程。虽然每个孩子的反抗期的周期不同,强度也不一样,但是就像月经周期必然会来也必然会消失。实际上没有反抗期的孩子才需要找医生判断是否有发育障碍。如果认为孩子的行为是故意和自己捣乱,那么就会越想越生气。孩子不愿意吃饭不是因为不好吃,而是因为吃饱了或者现在不想吃,孩子不听话不是因为他想捉弄大人,是因为他本来就是孩子,他在经历反抗期而已。

 

    其次反抗是建立在信赖的基础上。因为对你有绝对的信任才会把你当成是“攻击”的对象。很多孩子在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候可能一点事情都没有,但只要一见到妈妈就会无端的生出许多要求来。遭受孩子反抗最多的妈妈要多一点自信甚至窃喜,孩子是因为最爱我才专门和我“做对”的。

 

    尽可能的接纳。两三岁的孩子虽然能够感觉到自己的情绪和愿望,但是既无法理解对方的心情,也无法理解和遵守很多的规则。“不干不干”是想要拼命的证明“我也是一个人”“我也想要被承认”。接纳孩子的自我主张,陪着他而不是事事依从他的心愿,孩子会感觉不管自己听不听话,父母都肯认真对待自己,肯接纳这样的自己,这就是孩子内心中自我肯定感生长的过程。

 

    在心里有余裕的时候试着全心接受他,耐下心来询问他坚持自己主张的原因,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愿望来。即使这些愿望此刻不可能实现,但是也要尽量用行动(拥抱)和语言来接纳他的情绪(宝宝吃饱了是吧?宝宝不想穿衣服是吧?),努力去理解他的心情和尊重他的意愿。有时候孩子反抗的目的未必是让自己的主张全都要实现,母亲肯接纳他的态度就足够让他安下心来。

 

    打个不够贴切的比方来说,你在外国机场转机的时候遇到飞机停飞,虽然有工作人员向你耐心的解释原委,但是你却听不懂他的语言。你今天晚上一定要回国办很重要的事情,但是既无法达到自己的要求又不明白机场的解释,你会有什么样的心境和行动。这时候如果遇到一个同胞,陪你一起等待并且抚慰你烦躁的心情,你又感觉如何。父母对付反抗期的孩子本来就已经很吃力了,要是遇到隔代抚养的情况,家里有祖父母护着孩子,管教就会变得更加困难。但是祖父母为何护着孩子不让你管教,是否因为他们知道孩子小时候肯定会有这个时期呢?本来孩子最爱的人应该是父母,但是孩子心理的天平却倾向于祖父母那一边,是否因为他认为只有祖父母才最爱自己并肯接纳自己呢?

 

    保持冷静。无论孩子怎样不懂道理蛮横坚持,都要告诉自己保持冷静,暂时离开孩子去厕所里闭上眼睛深呼吸或者唱歌都可以,提醒自己别忘了我是个大人。我自己在经过和孩子硬碰硬的多场较量之后,现在很后悔自己的做法,觉得反抗期中被强行镇压的孩子很可怜,自己也在拉锯战中消耗了许多无谓的精力和体力。

 

    巧妙的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三岁左右的孩子心情其实很容易转换,往往是自己哭过了一转眼就忘了刚才的事情又来找妈妈撒娇,这时反而是妈妈迟迟不消气。转移注意力不管用还可以采用冷处理的方法,避免直接争执不理睬他的哭闹,直到孩子自己安静下来。

 

    请家人帮助。如果家里还有其他人的话,可以请他配合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或者暂时将孩子交给他,妈妈暂时离开“战场”等一切结束了再回来。妈妈以外的保护者可以起到一个折衷的作用。我以前就属于那种绝对不向孩子低头的强硬派妈妈,但是暗地里请小亚爸爸配合,在我们母子两个的争执中下不来台的时候,爸爸可以出面偷偷做一些调解。

 

    给孩子选择的机会。既然孩子喜欢自我主张,那么就给他两个在大人控制之中的选择,让他从中选择也是主张自我的过程。

 

    故意说反话。在孩子不听话迟迟达不到期待效果,而大人又没有时间和他打拉锯战的时候,偶尔使用故意说反话的方法可以尽快结束战争。比如希望他穿鞋的时候对他说:“咱们今天不穿鞋出去好不好?”那么你很可能会得到你心里期待的回答“不好。”

 

    偶尔发泄一次也无妨。对于遭受孩子反抗最多的精疲力竭的母亲来说,别忘了母亲也有七情六欲和忍耐的界限,忠诚于自己的内心放下母亲说教的架子在孩子面前偶尔尽情哭一次发泄一下如何。三四岁的孩子见到妈妈伤心了,小小的心里会涌出保护妈妈的责任感,很可能会反过来会过来哄你开心的。

 

    我也曾经坚定的认为为了让孩子从小就养成良好的习惯,就必须从他很小的时候进行严格管教。但是现在发现这个想法是错的,特别是对到三岁为止孩子的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给孩子足够的安心感,让他感觉自己诞生到这个世界上是很幸福的,周围的人都爱我,关心我,愿意接纳原本的我,这也是培养孩子的基本信赖感以及自我肯定感的重要过程。和两个孩子的反抗期交过手以后我深深感受到,除了涉及安全和铁定原则以外的情况,在反抗期适当降低对生活习惯的要求又有何妨。大人偶尔也有不想吃饭的时候,也有不洗脸就先睡觉的时候,也有突然想做什么不想做什么的念头,为何要对连理由都说不清的孩子那么严格呢?生活习惯的养成不取决于某一段时间的努力,特殊时期完全可以适当特殊对待。 

 

    自然界中很多动物的父母都是将子女抚养到一定阶段之后采用自己不辞而别(比如熊)或者将孩子赶出巢(比如狐狸和鸟类)的方式逼孩子自立,而人类的孩子是采用和父母反抗逐渐和父母拉开距离的方式走向独立的。对孩子的反抗期有了理解,心理有了准备以后再看这些反抗期的孩子,给他们多一些宽容和尊重,让自己也少一份烦恼,你就会觉得他们即使大哭大闹的样子也可爱得如同天使。                                       

                    ——关于更多育儿和家教内容,请期待预定于明年初出版的新书反抗期的孩子也是天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