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帽土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标签:
杂谈历史文化旅游图片 |
分类: 读行三晋 |

去年秋天去吕梁深处的碛口古镇走走,主要是想看看那“九曲黄河第一镇”和神秘的李家山。
刚到碛口已经夕阳西下,匆匆爬上黑龙庙拍几张对岸的夕阳,下山时已近黄昏。镇口小摊边遇上一位姓周的退休音乐老师,热心的给我们介绍了碛口的美景和经济实惠的住宿,还把他手机里的照片给我们看看,他从各个角度拍摄的碛口风貌,其中有不少土林的照片吸引了我,非常想亲临看一看。

据土林下方的介绍:“冯家会沟谷的东侧,头顶着一块砂岩板的棕红色黄土柱,沿山坡高低错落组成了土林。这些砂岩板是哪里来的?土柱的土是哪个时代的?有人认为那些石板是十多万年前这里放生了地震,后面上山地层里砂岩崩落下来,盖在更新世黄土之上,才有了这盖帽土林景观。”。






黄土具有直立而不坠的特征,因此多见其直立的土坎,年久不倒。但黄土极易受水冲刷,加之黄土地区自然植被较差,长期受雨水或山洪的冲刷,自然形成了各式各样的黄土沟壑纵横的一种奇异的地貌,也就成了一道自然景观。






在有岩层的地方,岩层下面的土就剥蚀得较慢,渐渐形成了各种的柱状,每个柱子的头上都顶着一块石板,像是带着“草帽”,很有意思,这样的柱子多了就形成了“林”,土林的名字就是这样来的。


土林位于碛口镇所辖的冯家会村一条山沟里。沟里枣树成林,沟两侧的山坡上昂首挺立着十几支黄土柱,它们高则八九米,挺拔纤细,低则三四米,粗壮敦实。这些土柱虽然形态不尽相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无一例外的头顶一块石板。


据土林下方的介绍:“冯家会沟谷的东侧,头顶着一块砂岩板的棕红色黄土柱,沿山坡高低错落组成了土林。这些砂岩板是哪里来的?土柱的土是哪个时代的?有人认为那些石板是十多万年前这里放生了地震,后面上山地层里砂岩崩落下来,盖在更新世黄土之上,才有了这盖帽土林景观。”。
查了一下资料,也有说四千多年的,还有一些其他说法,我也不搞科研,顾不上各种说法,仅以现场说明为依据了。






黄土具有直立而不坠的特征,因此多见其直立的土坎,年久不倒。但黄土极易受水冲刷,加之黄土地区自然植被较差,长期受雨水或山洪的冲刷,自然形成了各式各样的黄土沟壑纵横的一种奇异的地貌,也就成了一道自然景观。






在有岩层的地方,岩层下面的土就剥蚀得较慢,渐渐形成了各种的柱状,每个柱子的头上都顶着一块石板,像是带着“草帽”,很有意思,这样的柱子多了就形成了“林”,土林的名字就是这样来的。


这次碛口古镇行收获颇多,不仅比较细致的看到那里的美景、风貌,了解几百年黄河古镇的兴盛衰落,感受了黄土高原的沧桑巨变,更感受黄河人的淳朴热情。
感谢一路给与方便的山西朋友,有机会还想来走走。
前一篇:诗与远方——写在中国旅游日
后一篇:莘塔小镇的市井风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