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多次深入苏州西山走走,越来越喜欢上太湖之中的美丽岛屿,和几位朋友商定,今年寻访采风等活动的主要目的地就放在西山了。继前几天在陈巷寻访旧西山八景之一的“西湖夕照”后,本周日几位同好的朋友去了缥缈峰下的涵村坞继续寻访。
涵村坞位于西山岛西北部,北濒太湖,南倚缥缈峰,三面环山,北侧有环山公路穿过,内有涵村、梅堂坞、孙坞、待召坞4个自然村,山村作物以著名的碧螺春茶叶以及柑桔、桃子、梅子、板栗、杨梅等果品为主。
特别在文化遗存上还保存着江南地区唯一保存完整的明代店铺建筑(据说这样保存完好的明代店铺全国仅存两所,另一所在四川),其建筑风格极具地方特色,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还看到介绍说涵村还存有明代书法家祝允明书写的墓碑一方,存放于明代店铺内?

一直惦记着那仅存的明代店铺,故进入涵村,首先找过去一睹为快。


上图为《苏州地方志-西山镇志》有关涵村明代店铺资料原文截屏,下面是复制的文字:
涵村古店铺。涵村是位于堂里与东河镇之间的一个较大的村庄,古店铺就在村中街上。铺面临街而筑,外貌和近代的“板门铺面”相似,但售货窗口也采用上下启闭的闼门装置,和明湾古店铺的售货窗属同一类型。
店铺的房屋面阔3间,宽10.28米(其中右次间为住房),进深七桁带前后廊7.08米。硬山搏风造,板瓦顶,柱圆作,柱头有覆盆形卷杀,无坐斗。檐柱系梓木,础为青石提灯形,金柱楠木质,泾28厘米,高3.45米,础木质。山柱均落地,柱础木质。梁系银杏木,扁作、月形、刻纹。五架梁镶嵌在步柱槽中,下置垫、丁头拱。五架梁上施斗拱,垫荷叶墩,承支三架梁。山架梁上施方童柱、斗拱,以承脊桁。童柱四角刻有花瓣纹,鹰嘴作圆弧形刻卷草图案,山间饰不透雕的山雾云。金、檐柱之间,有扁薄月形步梁连接。山柱间亦以单步月梁、枋子相攀连。梁、斗上均搁置桁檩,间嵌水浪儿形式的替木或托桁枋,附以方椽。这些组成了整个梁架结构。
铺面往里缩进一架,也是为了应用上的需要。明间步柱间设上下槛各一条。其中上槛距离步柱72厘米,间嵌以横披板;下槛贴近阶沿石。靠近左金柱79厘米处,在上下槛间立一方柱,再在方柱下端1米处的左右方各安装一条中槛,阔15厘米,厚14厘米,形若柜台。柜台下亦附以裙板。上槛与柜台之间立两根短柱,把中部空间分隔成间距75、73、75厘米的三个窗洞,再各安一扇上下启闭的闼门,形成售货窗。
右次间亦设上下槛,上槛紧附金桁,下槛高度与明间相同。尔后按照使用上的需要,在中间立柱3根,从左到右的间距是∶75、84、103、20厘米(柱泾除外),划分成为4格。再在其间的不同高度,施1~2根“横挺”附以示板,组成了正门和边门两旁的“目”字形门垛。在正门左右侧,有两块青石枕,上槛施连楹,安“和合”门,保持着明代装修式样。



从各个侧面观察一下,确实保存得比较完好,门锁着,里面的格局不得而知,只能从地方志的文字介绍中补充了。

同去的老沈和小黄喜好访古,对古建筑也多有研究,据他们介绍,明代的建筑有个明显的特点:柱子下面的石鼓墩暴露室外的是石质的,而室内是由木质的。这里也是这样的制式,拍个照片供朋友们了解和参考。


因店铺关着门,我们向对面村民了解,不料该村民还藏有那块名碑的拓片,见我们想了解,他很热心的取出珍藏着的那幅拓片给我们观赏拍照。边上一位年轻人(读大学后在苏州工作,周末回家)回忆说,他小时候那石碑就搁在小河边,孩子们经常在上边睡觉乘凉,后来发现背面还有明代大书法家祝枝山的书法,也就重视起来了。
细细看了一下:该石碑是“思静处士陆君墓志铭”,由东山王鏊撰文,太原祝允明书丹,江夏黄沐篆额,河间章浩勒石。
据村民们介绍,该石碑现收藏在重建的水月庵里了


明代店铺边上是古代涵村“首富”重大房、重二房的旧宅。



走在村子里,看到遗存在路边、河边的石碑比比皆是,仔细看看,还有乾隆年间的遗物呢。


一股清泉从山上流下,村民们说叫黄沙泉,那座小巧古朴的小小石拱桥也就叫“黄沙桥”了,据说也是涵村的古迹遗存。

同去的老沈做好了详细的功课,说待诏坞有一块乾隆年间的祠堂石碑,一路过去,见小桥名曰“台照坞桥”,待诏为古代一官职,文徵明因而也称之为“文待诏”,此处原为待诏坞,不知何故要改为“台照坞”,待以后去时再询问。



过小桥,渐渐进入一片荒芜的旧村落,在断墙残垣间果然找到了那块石碑,碑名为“陆氏支祠碑记”,刻碑为乾隆三十三年,仔细看看,碑体保存完好,上边的书法也颇佳,字体铁画银钩,工整雍容。据说涵村多为陆姓,原是宋代陆姓贵族后裔,可惜如今那祠堂和石碑埋没在草丛断壁中无人顾及了。



和那祠堂一样,不少以前名门望族的旧居大多比较破残,看了真有些感慨。


除此之外,文革的遗存也不少,至今或许也可以称之为“文物”了。

路边的水井,村民们称之为“师姑井”(苏州人称尼姑为师姑),据说有飘忽不定的师姑经常晚上来此打水,因时间紧促没有细问,留些遗憾也就有了下次再访的由原了
。

天色渐晚,根据老沈做好的功课,还有一处原太湖游击队薛司令曾经居住过的宅子,找到那里,大门紧锁。

遗憾间,有附近村姑说钥匙在街上的德华那里,我和小黄一路找去,所问之处都热心指引,最后在井边找到了正在和老伴一起洗菜的“大德华”,一听我们要看薛司令居住过的老宅,放下手上的菜,转身回家取钥匙,再一起去山坡边的老宅。


屋里没有什么东西了,据说当时薛司令常常在这里办公,研究和部署抗战工作,村里的老年妇女自发去山上望风,发现有日本人的巡逻汽艇在太湖远处则火速通知,故薛司令在此几年都安然无恙。

往事历历,或已淹没在浩淼的太湖中了,不知那门上的铁环是否见过薛司令的风采。

这次同游者老张、老沈、小黄(边上是领我们进村的村妇),行程由公交金庭镇政府转697公交,到缥缈峰景区站点下车,步行而进。

认真的老沈隔夜做好了功课,在家抄录和复制了涵村的有关资料和照片等,我们就按图索骥的一家家寻访,收获颇丰,只是短短半天时间,看了那么多的古迹,往往顾此失彼没有好好消化,约定过些日子再来重游。
半天的收获,信息量很大,拍照也拍了不少,如细细分类,可以写很多篇博文,我更新较慢,身边积累的资料和照片不少,也容不得我和朋友们娓娓道来,只能表达一个大概了。


我和老张没有老沈、小黄那样对文物遗迹那样的钻研,注意力更多的还放在了古村落的美丽景色上面,一边走一边在想象那里一年四季各有的风采,暗自盘算着以后再来采风拍照的季节
。
我走过的小村落也算不少了,但没有见到这样内涵丰富的小村落,特别是上图那残存的旧村落,小山坡前七十多家村民整体搬迁到了临近公路的地方,那些旧居多是拆掉了门窗和大梁,留下了一整片在杂草丛生中的断墙残垣,有待于枇杷杨梅时节或银杏叶黄时再来,看那些断墙残垣上萌发着青青的藤萝,房前屋后淹没在凄凄的芳草中,或是一幅凄美的绝色风景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