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松陵寻访垂虹桥遗址

标签:
吴江松陵垂虹桥旅游 |
分类: 漫步苏州 |
或许是在诗文典故中读过太多,吴江的垂虹桥一直在心里有着很深的情结,虽然也不远,但从来没有去寻访过。主要是心中有点纠结,心中如诗如画的东西看了往往有很大的落差,(上次绍兴之行就是这样),因而有的朋友说:百闻不如一见,一见不如不见。
那就先来重温一下那个诗画中的垂虹桥:
垂虹桥始创于北宋庆历八年,原为木桥,公元1325年,改建为联拱石桥。桥身中央,建有桥亭一座,名垂虹亭。垂虹石桥的建成,消除了苏杭驿道的最后一个险要大渡口。著名的“垂虹夜月”,成为了吴江八景之一。
据史料记载,当时垂虹桥三起三伏、环如半月,长若垂虹,故而得名。桥孔比一般的桥孔高,便于行舟,利于泄洪。桥两堍各有一亭,并有四大石狮,栩栩如生,雄踞桥堍,甚为壮观。桥身中央,建有桥亭一座,名垂虹亭。亭作平面正方形,九脊飞檐,前后有拱门二道,可通行人,自此商贾云集,墨客聚会,吴江成为车船之都会。历代文人雅士,留下了许多描绘垂虹桥的诗篇。
最为脍炙人口的莫非是宋代大词人姜夔写的《过垂虹》。范成大与姜夔交好时,将歌女小红赠予姜夔。两人坐船回家,路过垂虹桥时,姜夔吹起箫,小红便轻轻唱和着,在箫声与歌声中,小船载着他们驶过一生中最美的一段旅程。姜夔即兴作了《过垂虹》一诗:“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凌渡,回首烟波十四桥。”,流传至今成为千古佳话。(我去年春天写的《石湖轶事——小红低唱我吹箫》有过记录)
垂虹桥始建于庆历八年,我们或许都背过:“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那垂虹桥和著名的岳阳楼应该是同时代的建筑了。
其后将近一千年的岁月中经历了多次兵乱的破坏,但屡坏屡建,一直如彩虹般的承载着南来北往的商旅之人。可惜到了近代渐渐失去了交通作用,也被人们所冷落,到
1957年8月,该桥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时,仅存47孔,全长237.60米。由于年久失修, 1967年5月2日晚8时40分,西首4孔向东倒塌,9时10分又向东倒塌8孔。之后,剩余桥孔被陆续拆除,仅存东西两端埋在土中十数孔。
。
。
。
。那我就图省力了,随着翩翩浮想随意记一点,也算有所收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