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州的玄妙观是著名的道教胜地,也是苏州最繁华的地方,南来北往的游客都要在玄妙观前面的观前街走走。


在玄妙观三清殿的东侧,有一块巨大的石碑静静的竖立在那里600多年了,但上面却没有一个文字,过去苏州人都传说,这碑下是一个海眼,要是把石碑推到了,那就海水四溢,把苏州城都会淹掉,所以树上一块大石碑以镇住灾难。
(我们读《水浒》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 洪太尉误走妖魔”,不是也看到洪太尉推到了石碑,结果放出了108个镇在下面的天罡地煞,一时天下大乱吗?
)。

这当然是个传说,走近一看就知道些端倪了。那无字碑的来历都写在说明上,我就不多介绍了。
在苏州地方志·平江区志上的记载。

说到方孝孺,那倒要和朋友们唠叨几句呢。
方孝孺(1357-1402),浙江宁海人,明代大臣、著名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蜀献王替他改为“正学”,因此世称“正学先生”。福王时追谥文正。在“靖难之役”期间,拒绝为篡位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刚直不屈,孤忠赴难,被诛十族。

当朱棣发兵时,主要谋士姚广孝曾请他勿杀方孝孺。姚说:“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故朱棣进入南京后,立即下令搜寻方孝孺,方孝孺正披麻带孝上殿大哭,被镇抚伍云等人抓住。朱棣赦免方孝孺的死罪,但他仍不屈服。朱棣命将他投入狱中,又派他的学生廖镛、廖铭前去劝说。方孝孺厉声斥责:“汝读几年书,还不识个‘是’字!”

朱棣登基之前,特地从狱中召方孝孺前来起草诏书。方孝孺身着重孝入见,悲号之声传遍大殿。朱棣命左右把笔札给他起草。方孝孺掷笔于地,边哭边骂道:“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朱棣大怒,命人“以刀抉其口两旁至双耳”,威胁道:“你若不写,难道不怕灭你九族吗?”方回答说,就是灭十族也不写。朱就下令灭方孝孺十族。由于从古至今法律上并无十族的规定,于是朱棣就将他的学生门人乃至朋友列为第十族,并把他禁锢起来 ,接着便大肆搜捕他的亲戚家属。
方孝孺的妻子郑氏和儿子上吊死了,两个女儿被捕押至南京,相挽投秦淮河自尽。他的亲戚朋友也都遭了殃。每抓一个当着方孝孺的面,捆缚杀戮。方孝孺仍面不改色,骂声不绝。一共杀了七天,共873人。

六月二十五日,方孝孺最后被分尸而死。他至死从容不迫,慷慨就义,并赋绝命词:“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三纲易位兮,四维不修。骨肉相残兮,至亲为仇。奸臣得计兮,谋国用囚。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呼哀哉,庶不我尤!”死时年仅四十六岁。遗骸由廖镛、廖铭兄弟收殓,殡于聚宝门外。

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取代了侄子建文皇帝,这场大事变惹起了建文帝下面一些臣子的反抗,于是朱棣即位后,就用了十一年的时间杀戮、清洗建文的遗臣,又用了二十一年时间搜寻建文帝的踪迹,并派遣三保太监郑和下西洋进行国际大搜捕。
仅仅他第一批榜示的“奸臣”就有四十四人,这些“奸臣”不少都要灭族,其中方孝孺一案即杀死八百七十三人,胡闰一案弃市二百一十七人,坐累死者数千人,被籍没者数百家。在这场大清洗中被杀者数以万计,受牵连而入狱服刑者更是不计其数。
朱棣把建文诸臣的家属收为官奴,或赏给自己的功臣为奴,让他们的男子永远受自己和自己爪牙的奴役,女子永远受自己和自己爪牙的凌辱,于是铁铉的家族未被全部屠灭,要留下他的三十五岁的妻子和两个女儿,送到“教坊”里当婊子。“那时的教坊是怎样的处所?罪人的妻女在那里是并非静候嫖客的,据永乐定法,还要他们‘转营’,这就是每座兵营里都去几天,目的是在使她们为多数男性所凌辱,生出‘小龟子’和‘淫贱材儿’来。”(鲁迅《病后杂谈之余》)朱棣认为你们越是想在青史中留下清正之名,我偏要让你们污浊下贱!
当时建文诸臣的妻女们有多少落到这个下场,其数不得而知。建文朝力主削藩和对燕王朱棣用兵的齐泰、黄子澄,他们妻女的下落却被史官们保留下来。鲁迅引过《南京法司所记》中的一段史料(在此可见一斑):
“永乐十一年正月十一日,教坊司于右顺门口奏:齐泰姊及外甥媳妇,又黄子澄妹四个妇人,每一日一夜,二十馀条汉子看守着,年少的都有身孕,除生子令做小龟子,又有三岁女子,奏请圣旨。
奉钦依:由他。不的到长大便是个淫贱材儿!
铁铉妻杨氏年三十五,送教坊司;茅大芳妻张氏年五十六,送教坊司。张氏病故,教坊司安政于奉天门奏。
奉圣旨:吩咐上元县抬出门去,着狗吃了。钦此。”
仇恨和残忍到如此程度!这哪里是一个君王批阅奏折,倒像是黑社会头目对喽啰们的吆喝。难怪鲁迅先生读了这些史料后感慨道:心灵受伤,永不痊愈!
这样执政者当然不会被百姓所拥戴,真如苏州博友吉格罗朵在我上篇博文里留言所说:“明初,苏州人尊张士诚,方孝儒,当然不亲姚广孝了。苏州人的取舍看似蛮各别,其实,很鲜明。”,苏州人虽无力抗拒暴政,情感的取舍上还是分明的,那高官显爵的姚广孝受到了冷遇,但刚直不阿的方孝孺却一直记在百姓心里。
那前面介绍过的“无字碑”或许就是苏州百姓忽悠皇上的集体智慧,本来可能推到砸碎了,但民间偏说碑下原有一海眼,如果推倒此碑,将会水淹苏州城,这石碑就是镇海眼的镇海石,所以谁也不敢去动它。有着海眼,推到了苏州就会被水淹,皇上和官吏也有点奈何不得,那就折中一下,磨去文字,将碑保留了下来,从而留下了一段历史,也留下苏州人深明大义的风骨。

更有甚者,在苏州的城东变换个名目为方孝孺建起了一个“蛇王庙”来祭祀方孝孺。

据苏州市志·平江区志记载:蛇王庙 在原娄门城脚下,水城门以南,地名毒蛇墩。传为明方孝孺居,明永乐时大臣方孝孺遭灭十族,于他家掘地三尺查抄,见蛇无数,因建蛇王庙祭祀,原正殿楹柱间,满布大小塑蛇,形态不一。《清嘉录》记,神即方孝孺,有蛇报因果。钱思元《吴门补乘》:“蛇王庙在娄门内,负城临水,杰阁巍然。前殿塑蛇将军,持假蛇耳,或相传蛇王为方正学。”每逢农历四月十二日为蛇王诞辰,苏州市民举庙会,端午节香客频繁。
在苏州东园(也就是我家河对面那个公园),进门不远,有一个供人休息的石亭子,经常是香火缭绕的。
原来是当年城墙拆除,也拆去了蛇王庙,在那里建了一个园林,但民众还是念念不忘,见那公园的北端(原来蛇王庙的方位)有个供游人休息的石亭子,就自发的在里面供奉了蛇王,(那蛇王手中捏着一条蛇,脚下还踩着两条蛇),公园的管理方也不来干预,就这样方孝孺的祭祀活动就又持续下来了。
在编写上面的博文时,查阅了不少史料,但在其中也看到了一些疑惑,方孝孺是浙江宁海人,也未见到苏州做官定居,何来府邸被查抄后建起了“蛇王庙”;
还有那块无字碑(清理道教碑),历史记载是洪武四年(1371)由方孝孺撰写并书写的,但那时方孝孺仅仅14岁(1357—1402),史载:1371年那时他的父亲方克勤受任为济宁知府。方孝孺侍父宦游齐鲁,历览圣迹,励志攻读,在父亲的熏陶和教诲下,文章亦大进,每伸笔濡墨,辄洋洋洒洒,千余言可以立就。他十八岁前后写的《释统》、《深虑论》等文章,已经初步体现出他的社会政治思想和仁义治国的主张。洪武十年(1377),宋濂退休还乡。方孝孺即赴浦阳师从宋濂,几年中,他随侍宋濂左右,勤学好问,获得长足进步。
由此可见玄妙观那块由皇帝钦定的《清理道教碑》是否会让一个还没有成熟的十四岁孩子撰写,这就很难有说服力了。(这些疑惑当然是我的一孔之见,也希望朋友们指正),但这些有关方孝孺的说法,不仅在民间流传,还记载于地方志。为此,我特把一些地方志资料剪辑在这里,并不是我在胡说八道的。
但我想,这并不影响方孝孺在苏州民众中的敬仰,苏州人宁可冷待家乡的显贵,却供奉着一个外乡人,这除了苏州人的爱憎分明,更说明了历史是人民写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