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敬谢原创!
疫情是一场苦难,封控是一种无奈,但也是一场考验素质,智慧和能力的最佳考场,是一面照耀人性最丑陋,最美好的镜子,好的,善的,恶的,丑的都会在这面镜子下毕露无疑。封控中的我,虽然还是不时地被各种乱象困惑着,但更触动我心灵的是那些被感动着的事例。
感动于:守望相助的邻里情,疫情让原先关系疏远的邻居,一下子变得亲近起来,一下子对楼道内哪家住几零几?哪家有几口人?哪家有老人孩子?都开始了如指掌,谁家缺个啥只要在群里发个声,立马有人回应相助;谁家团购到了新鲜菜蔬,稍有多余马上会表示可以无偿提供;保供物质来了或采购东西到了,哪个先下楼,不用吱声就会自觉地把近邻的一起捎带上;哪个有团购的好渠道,也会随时提供信息提供方便,深感此时的邻居是最亲近,最给力,最靠谱的。
感动于:始终冲锋在抗疫第一线的志愿者们,特别是党员志愿者们,在核酸现场,在保供运输途中,在团购组织者中,到处可见到他们不知疲倦的身影,可见到他们无怨无悔的付出,一马当先,责无旁贷是他们的标识,让我特别感动的是一支由18人组成的党员志愿者队伍,领头人是一位金先生,他们不仅为很多郊区菜农果农解决了积压待售蔬果的困境,更是满足了缺菜少粮居民的急切需求,他们的原则是坚持平价,坚持服务,绝不赚取一分钱的利润,一天常常工作十几个小时,哪里有货源?哪里有需要?他们就奔向哪里,考虑到老弱病残者的困难,经常捎带着向供应商要上几份免费物质,专赠特困者,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党性,人性最闪亮的光辉。
感动于:主流媒体对百姓急难愁问题的鼎力相助,特别是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频道的防疫特别节目,尤其是海波热线,主持人海波思路清晰,每一通电话,不管诉求者表达能力怎样,他总能瞬间把诉求主题归纳的精准到位,并且在有限的时段内,把问题解决到最关键的环节,每一个解决方案,都是那么立竿见影,掷地有声,那么贴近民心,而且态度始终和蔼可亲,沉稳不躁,体现了一个媒体人应有的责任感和职业素养。疫情期间每天上午的防疫特别节目海波热线是我必听的节目,我还好几次推荐朋友有急难事,不妨拨打62706270的热线,因为我亲耳听闻了一件件急难问题解决后的反馈。
感动于:外省市各方人员对上海的无私援助,真是“一方有难,八方相助”,其中有各地支援上海的医护人员;有各地运往上海的保供物质,驰援物质;有怀着感恩之心自愿前来的志愿者;更有保一方平安的解放军战士......特别是江浙一带的驰援人员,为不占用上海的有限资源,甚至自带装备和食物,不在上海吃一顿饭,住一晚酒店,常常凌晨出车赶往指定工作点,半夜再赶回当地,尤其让我感动的有一位来自武汉的年轻人,当年就曾在武汉的方舱医院当过志愿者,这次他带着妈妈的嘱托(妈妈当时在金银潭医院曾得到过上海医务工作者的救助)带着一颗感恩之心,自愿报名到上海的方舱医院做志愿者,因无直达上海的火车,辗转几个地方,花了10多个小时才来到上海,上海人民会永远铭记他们的这份恩情。
感动于:疫情之下快速独立快速成长的儿女辈,因为封控很多父母和子女都被迫分开在各自家中,原先享受着吃现成饭的儿女们不得不独立担当起所有的家务,特别是买汰烧,没有了钟点工的服务,没有了父母不时的帮衬,不得已之下,个个都活的风生水起,就拿我家来说,我已足足二个月没去儿子家了,本来每逢周末最盼望我去的是孙子,那无非是喜欢我做的饭菜,这会我真担心着他的伙食,想不到一次通话中,他说吃的不比疫情前差多少,说妈妈是网上抢菜高手,爸爸的烹饪技艺日益高超,他挺满意!前些时媳妇还告诉我她第一次为家里男士理发,他们还挺满意,真是很能干的!欣慰之余我觉得这是疫情催生的好事,因为儿女们独立了,成长了,我也可以放手了。再听听朋友们的儿女也一个个独立担当起厨子大任,有的看书学做,有的随时请教,反正没一个坐以待毙的,真是“天无绝人之路”。
最后说一句,封控二月之久的我们,终于在5月5日降为防范区,拿到一纸逢单双日错峰出行的通行证(仅限本街道范围),也是我们盼望已久的“解放证书”,不过刚开放二日,今天又禁止出行了,门口超市也关闭了,说是“静默”“巩固成果”,反正朝令夕改,变化比计划快,无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