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永远的知青情结

(2010-10-30 16:33:32)
标签:

忆知青岁月

旧地重游

    10月23日星期六,应原农场连队老战友的邀请,我们一行十三人驱车前往地处奉贤的星火农场十四连,去看看我们四十一年前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地方,那天天公不作美,一整天下着滂沱大雨,中午在市区吃饭时,问起召集人,这么大的雨计划是否有变?他很坚定地说:不变照去.

   上海市政交通的发展确实快速,从市区驱车去农场只化了一小时不到,只是到达连队时,雨仍下个不停,而且大有愈下愈烈之势,我们也顾不上那么多了,撑着伞就往下走.令人感叹的是我们41年前所住的宿舍竟然一幢也不少,只是面貌一片苍凉,一片狼藉,门窗洞开,不见人烟,我们站在破烂的屋檐下,兴奋地诉说着:谁谁住哪间屋?哪里是办公室?哪里是卫生室?.....望着我们的旧居,望着眼前的土地,思绪起伏,41年前的往事一幕幕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

   记得我是1969年3月(刚满18周岁),上山下乡来到这个新建连队的,在我们之前已经有一批学生先到了,当时我们住的还不是现在看到的瓦房,而是用油毛毡和竹子搭起的草棚,草棚里还遗留着没拔掉的棉花秸呢,晚上点着煤油灯照明,住草棚的生活持续了一年多,尽管生活条件相当艰苦,但是那段时间我并不觉得很苦,好象心情还蛮不错,也许因为有那么多同龄的年轻人工作在一起,吃住在一起(一个连好象有三四百人吧),充满朝气,充满活力吧,

   我们连队的人员结构素质较好,有市重点的复旦附中,交大附中,还有我们不算差的光明中学,复旦中学,62中学等校的高初中学生,虽然高中生不比我们大几岁,但在我们眼里,他们俨然是大哥哥大姐姐,在工作中生活上都能得到他们的照应,农田里的活很脏很累很辛苦,但好象大家都干的热火朝天,偶尔有个别偷懒的人也会遭到众人的鄙视,无论挑担,挑泥,插秧,割稻,许多人都是抢在先,干在前,干活的氛围相当好;最艰苦的要数开河和围海造田,每年的冬天我们都要开河或筑海堤,寒风凌厉,淤泥缠脚,步履维艰,担子沉重,现在想起来那时真不知是怎么过来的,记得在开河工地上,喝上一碗热腾腾的烂糊面,啃上一个热馒头就是最好的享受.

    我在一年多后成为连队的女拖拉机手,当时这个工作似乎令人羡慕,但其中的甘苦也唯有自知,莽撞的手扶拖拉机把手经常把我的腿弄得青一块紫一块,农忙时凌晨三四点拖拉机手就要提前出工耕田,哪怕来例假也无法请假,冬天时的发动机器更是累人,用足力气摇上无数遍还是发不起来,常常要靠旁边的男同志帮忙,期间的翻车,陷入淤泥,脚指甲被车轮压断等狼狈场面时有发生.

   连队里的生活真可谓艰苦,当时的年代本来就物质匮乏,记得每次回上海,我们都会带回一大罐炒面粉,饿时充饥也当小零食,有时会带点肉酱补充营养,最开心的是食堂难得开荤的那天,我们简直像过节日一样,2毛钱一份的红烧肉那是一定要再添2两饭再添一客肉的,到现在我还怀念那红烧肉和面拖茄子,那是当时最美味的菜肴;下雨天是额外的休息日,我们就会结伴去镇上打牙祭,就是步行半小时一小时也在所不辞.刚到农场时的工资是18元,过后加到24元,比较好的加到27元,我至今还记得,我们的女排长发过一个誓:说每月工资如能加到30元,我就不调回上海了,可以想像,那时的期望值何其之低.

    今天旧地重游,尽管房屋已那么破旧,因为年久失修,无人居住,甚至比我们41年前更不堪入目,但我们对这片土地,这些房屋还是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怀,因为这里曾留下我们的青春足迹,这里曾挥洒过我们的辛勤汗水,这里收获过丰收和喜悦,这里留下过欢笑和苦涩......更重要的是,这里教会我们如何面对艰辛和困苦,特殊年代的这段特殊经历,给我们留下的是无价的精神财富,以后的人生路上再艰难再曲折,也能无所畏惧,勇敢面对.

    非常欣慰的是,我们这些曾经并肩战斗,共同生活的老战友现在都过的很好,不少人在事业上很有建树,我们会经常地不定时的聚会,聚在一起亲切无比,怀念昨天,畅谈今天,那段特殊的人生经历,是我们永远的话题,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永远的知青情结.

  1.我们曾经住过的知青宿舍,如今破旧不堪.

永远的知青情结

2.我们连队战友分别几十年后的大聚会(因为照片是翻拍,效果不理想)
永远的知青情结

3.小范围的近期聚会(其中2人是家属)

永远的知青情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