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疫情中的平民、企业、城市之间的“弱传播”舆论战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武汉武汉肺炎 |
事到如今,这已经不是一场简单的疫情而已。
如果单纯只是一场疫情,单纯只看“病毒”本身,也确实可能就是专家们所说的“可防可控”,甚至这场病毒的严重程度比不上许多病,尤其是轻症患者(类似感冒)可以在家自己隔离自愈。
但经过社交媒体的“信息爆炒”之后,显然现在情况已经不止于病毒本身,还有基于这场疫情的众多信息混在在一起所产生的“舆论后果”。
而处在这场舆论旋涡当中的主体,除了我等平民之外,还有企业机构、以及更大的城市主体,当然城市背后其实是整个国家机器。
平民虽然是现实世界的弱者,确是舆论世界的强者——这是《弱传播》理论当中最核心的一个法则。
所以,任何一场重大国际国内舆情,核心贡献力量都是平民。平民为什么在舆论世界的力量如此强大?因为具备天然的3大“优势”:
所以平民往往是舆论的核心力量,也是致命力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古代可能是按10年20年甚至百年来算,而在如今的舆论世界,是分分钟的事情。
平民喜欢传播什么样的舆论信息?往往也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有3类:
1.恐惧类信息
恐惧信息散播出来,一是为了缓解自己的恐惧,二是为了“聚友”,越害怕越有可能团结一切身边力量。
2. 社交类信息
只要有助于社交就可能被分享,比如某个治病方案、某个专家发言、某个团队宣言、某个感恩传递类信息等等。
3.
每个舆情都会有一个假想敌,人类天然会给公共性事件找一个“罪魁祸首”,哪怕只是一个假想敌,也要拉出来咒骂两句,这是人类天然的保护自我、团结别人、站队表态的心理作用。尤其是在中国,人们已经普遍学会了“矛盾”思维,喜欢为各种各样的事件定义标签、划分敌我、站队区隔等。
企业和城市这2个主体,往往是出于舆论战的对立面。企业背后是所谓“资本家”,城市背后是所谓“政治家”,一旦被平民在舆论世界当中盯上,被定义为“罪魁祸首”或者其他负面联想,马上就会被平民不问青红皂白的一股脑数落起来——看,这就是“资本家心态”,这就是“政治家思维”等等。
而企业和城市往往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也会散发如下3类信息:
1.辩解表态类信息
因为处于舆论世界的弱势地位,常常会面临平民的各种diss,所以大多数处在舆论中心的企业和城市主体,都会应接不暇各种diss,忙着各种辩解和表态。这种辩解本身也不一定是真心觉得自己做的不好或者失误,可能仅仅是因为屁股所在的位置导致的“职业思维”——再不表态,职位不保了。
当然也有很多在舆论世界里被错误的拉来挡枪的企业和城市主体,他们的辩解是正常的,是确实委屈的。
2.
这类信息其实是更多的。一些处于舆论世界的周边位置的企业、城市,往往会在舆论日益高涨的趋势下,也开始跟风表态。当然一半真情,一半可能也是迫不得已。
3.
能够主动表态的是太少数的大智慧者,因为很少有人能够预见舆论走向,所以很难判断到底该什么时候主动表态、以及表态什么内容合适?
不同主体所发出的纷繁复杂的舆论信息,经过各种交杂混合爆炒的机制后,就会产生超脱于事实本身、超出平民所想象、甚至不太受舆论主体所控制的“重大舆论后果”。
疫情不可怕,要警惕的反而是这些“舆论后果”,因为它们一旦产生,就可能短时间内控制,可能会引起:
我等平民其实能做的有限,只能争取让自己甄别有用信息,少传播无用信息,同时留意舆论趋势,做好积极准备,比如至今的疫情已经从原始的病毒战,变成了如今的舆论战,国家和城市也纷纷做出积极反应(甚至是不得已的“过度反应”),在这种情况下,就要仔细思考下个体的生存之道了。
而对于企业和城市而言,则需要好好修炼“舆论管理能力”。
首先,避免用“官本位”“资本家本位”思维方式去面对问题。
太多时候舆情恶化,都是因为这种不专业的思维方式害了自己,许多企业以及个体资本家、或者城市、以及个体政治家压根不知道一个基本原则——在舆论世界里面,平民思维才是王道。结果还是一副在现实世界里面的作风和语言体系,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导致更加激起平民的反感。
其次,能先做好事情,就先少花精力“动嘴”。
要相信人在做,天在看。做好事情,是第一步,先琢磨怎么才能有助于保护好人民利益,如何有助于大局,如何有助于长远发展,然后尽快行动起来,只有动起来,真枪实刀的干起来,才会堵住大多数人的“嘴”。
如果什么事情都不干,只忙着开会研究怎么堵住大家的舆论,忙着和别人还嘴,就很难安心做事情,反而得不偿失,既辩解不了,吵不赢平民大众,也耽误了做事情的时间。再次重申一遍法则——在舆论世界里,平民永远是“胜者”。
第三,确实不得不动嘴的时候,也要学习平民舆论体系。
有些时候舆论失控,不得不也要利用专业的舆论战略战术。这时,一定要紧扣一个战略要点,因为其他都是战术而已,只有这一个是战略——学习平民舆论体系。关于这一点,其实在专业领域内容非常复杂,这里受限于时间和篇幅,不再赘述。
最后,祝福大家新年百毒不侵,平安喜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