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企业如何一步步陷入“疲倦”的?

(2019-10-23 21:57:46)
标签:

企业管理

管理沟通


http://img.xiumi.us/xmi/ua/2aRL8/i/fdc40704216429f172a5d4ca4134c5ab-sz_16424.jpg


作者|麦青Mandy


在上一章中提到“企业风气是如何一步步变坏的?”可能许多同仁都感同身受。其实企业风气的直接后果就是——组织疲倦。


假如以应用计量经济学的角度去建模,大概可能如下:


组织疲倦=β0+β1组织风气+β2管理制度+β3领导者状态+β4业务状态+β5个人能力+μ


当然这个建模,漏洞百出,因为所有的自变量几乎都是互相有关联的,并非完全独立。但对于理解“组织疲倦”这个因变量,也够了。


http://img.xiumi.us/xmi/ua/2aRL8/i/85a5d7b619b93293d045563245b8ce44-sz_13794.jpg


许多同仁可能都有过类似经历,或者正在目睹类似情况——某一天开始,组织当中开始蔓延负面和抱怨,同时也越来越多的人在沉默、离职,留存成员也逐渐懈怠疲倦,组织越来越缺乏活力,逐步“熵增”,最终归于沉寂。


这种“组织疲倦”不仅限于大公司,小公司也可能一模一样。只是大企业发生的概率更高,而小公司也并不低。


http://img.xiumi.us/xmi/ua/2aRL8/i/de56833ed8d1b8ace678fca420ffcd45-sz_55708.jpg


“组织疲倦”发生后,往往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引起组织效率低下,领导会发现很难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也很难获得团队成员的“组织认同感”,更难以推动工作落地。久而久之,领导会越来越啰嗦、茫然、抓瞎。


如果幸运,管理层可能敏锐的感觉到关键问题,但往往现实情况中,很难。毕竟人都是肉体凡胎,肉眼而已,坐在什么位子,也难免会一叶障目。


所以,在现实的组织管理中,往往非常需要靠谱的伙伴来提醒,当然前提是,企业总操盘手能够脱离个人趣味、个人虚荣感,才可能听得进去团队成员的善意提醒。


http://img.xiumi.us/xmi/ua/2aRL8/i/9bdcd94ea3f63c9f238472c040810a79-sz_18723.jpg


和组织风气变坏类似,往往组织疲倦也是一步一步逐步恶化的:

 

第一步,往往有一个导火索。


这个导火索,可能有很多种,比如


http://img.xiumi.us/xmi/ua/2aRL8/i/1ec3fc81729f6a29f0e3af226a5f2c97-sz_32679.jpg


这些导火索,往往对上面领导而言,微不可查;但对下面的小伙伴儿而言,却是天大的惊雷。很多领导觉得“压根不算事”的,在小伙伴们看来,可能比天都大。


这其实无所谓对错,因为这都是“个人感受”,感受是无法标准化的,是无法量化的,是因人而异的。


其实感觉本身只要不影响集体目标,团队工作,就没有什么危害,是个人事情。但只要会影响集体,就必须要足够重视,否则负面感觉会迅速蔓延、传染的一发不可收拾。

 

第二步,往往会有人推波助澜。


每一个组织当中当然都会有八卦、有活跃分子。这些是无可避免的,但问题在于,这些八卦者的作用是正面还是负面?


http://img.xiumi.us/xmi/ua/2aRL8/i/fd5b1f447a2f91c85119a1f6e131861d-sz_59415.jpg


有时,适当的八卦有助于组织趣味性、组织粘性。因为人都不是机器,无法避免的。


但常常会发现,过度的八卦就会推波助澜,混淆视听,夸大甚至编造事实,从而在潜移默化当中,对组织产生极大地伤害。

 

第三步,往往有领导人纵容。


很多领导人喜欢用“八卦”来管理团队,认为这是一种对自己“皇权”地位的巩固,享受各位妃子在身边莺莺燕燕、叽叽喳喳的说长道短,而自己做一个和事佬,享受被尊崇的感觉。


还有更多的领导人,受“厚黑学”荼毒,总觉得组织当中应该要有一种 “良性竞争”,所以会怂恿、鼓励互相竞争和互相八卦的氛围。


http://img.xiumi.us/xmi/ua/2aRL8/i/b8286e5bfc29c0089738e76977cc0271-sz_51289.jpg


坦诚讲,我之前大外企最后一任老板就是如此,虽然他老人家是欧洲土著,远居香港,一年到头我只见4面,但每次见面内容都是逼着我去讲八卦,诱导性提问“你觉得分销商是不是有什么坏毛病?”等等。


当年我年少听不懂,加上西北人性格又是相当直接,以及确实能力有限,无法用英语表达复杂的八卦diss等批判性语句,所以从来都是一句话堵死:“没有,都挺好的。”


结果久而久之,导致老板在内心深处,给我化了一道“大叉”,莫名其妙,我成了被八卦扒皮的对象。然而,此刻,我们整个品牌在大中华区虽然有接近10亿的生意,但也就我一个人,加上几位遍布天南海北的2位兼职外援,加上2个助理。真真想不到,如此小的团队,都能经历如此隆重的八卦负面。所以大家都很难去尽心尽力工作。

 

http://img.xiumi.us/xmi/ua/2aRL8/i/6a1d3baf97c7317ea3eb14685504cce4-sz_40290.jpg


第四步,多数人沉默,用脚投票。


组织当中多数人会越来越沉默,用脚投票,要么选择离开,要么选择混日子。这种时候,除非有人力挽狂澜,否则会陷入恶性循环,组织效率会持续下滑。


再次推荐,各位同仁可以去翻一本书《连胜的艺术》,哈佛教授的管理学经典书籍,其中提到的组织是如何一步步陷入连败的循环,恰好就有如上所讲的情况。


http://img.xiumi.us/xmi/ua/2aRL8/i/57ea8719308604aa4ec703f9c8f29b87-sz_58961.jpg


http://img.xiumi.us/xmi/ua/2aRL8/i/bbef7743e69627797585977ec70d61c5-sz_15248.jpg


首先,得先能敏锐的感觉到。


很多企业其实卡在第一步,压根感觉不到自己已经陷入重重危机。


比如前段时间,有一位在某全国知名大企业担任VP的好友感慨了一句:想不明白,为什么公司都走了那么多高管,但创始人就死活感觉不到自己的危机?


原来他的公司因为创始人被投资圈捧起来以后,飘飘然找不到北,以为自己已经功成名,生意固若金汤了,就撒手不管,交给亲戚来管,自己跑去参加各种大会,聆听各种人的马屁。而亲戚在自己公司里作威作福,拉帮结派,贪污受贿等等……


http://img.xiumi.us/xmi/ua/2aRL8/i/c3a9cc04c28ce9dd539c2bdba5df2cb8-sz_31256.jpg


故事,千篇一律,像是有一个模板一样。


另一位做投资多年的好友告诉我一句真理——很多企业,都来不及被竞争对手打死,都是自己作死的。


http://img.xiumi.us/xmi/ua/2aRL8/i/750bde2c1abfdf08db2ceba9208461f5-sz_15821.jpg


其次,快刀斩乱麻,遏制住组织疲倦与组织效率下滑。


当出现苗头时,最好赶紧快刀斩乱麻,一拖延,就麻烦了。就会出现心累、组织累的低效率结果。


如何遏制?


那就要从导火索、问题根源出发,一一去解决,先解决人的问题,再解决制度的问题。否则,看似完美的制度,只要那个肉体凡胎不变化,制度还是执行不出来。


http://img.xiumi.us/xmi/ua/2aRL8/i/d1382161f1407920196e9f470156a86c-sz_21674.jpg


切记,不要对人有侥幸心理,当然也不要抱怨别人,还是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


第三,假如情况恶化严重,就痛定思痛,重整旗鼓。


再也没有比今天更早的一天了,与其后悔,不如立即采取行动。如果实在来不及,那就痛定思痛,重整旗鼓,坦诚沟通,东山再起。

 

http://img.xiumi.us/xmi/ua/2aRL8/i/bbef608d0575b8b87adf2bcac583ca35-sz_28747.jpg


总之,组织疲倦与组织风气,都是影响企业效率低下的关键要素,而且是相当隐秘的因素,一般不容易被发现,但往往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还是要自己保持清醒的、不虚荣的、不依赖人的、不侥幸的头脑,同时尊重和珍惜身边来之不易的好伙伴,有钱不一定能做成事,有人却一定能。


http://img.xiumi.us/xmi/ua/2aRL8/i/c13e00692f387390c94ed9fb87ab25d4-sz_12323.jpg


http://img.xiumi.us/xmi/ua/2aRL8/i/539fb77f19400d9098bbfb2eb89782a3-sz_5750.jpg


http://img.xiumi.us/xmi/ua/2aRL8/i/72c5f572b297d09ace042e6821d253ef-sz_29820.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