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这个世界会好吗?

(2015-10-23 15:44:38)
标签:

知行合一

夏令营

少年

分类: 小说日志

文 |麦青Mandy

(本文为麦青Mandy原创文章,首发于微信公号“麦青杂文铺”,ID:mqzwp2015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授权请联系微信公号“麦青杂文铺”或发邮件至邮箱:mqzwp2015@126.com)

去毕节之前,我有些胆怯。

因为8年前,我曾去过类似的地方,以类似的理由,却是出人意料的结果,让我至今都心有余悸,没胆再去深山老林。当年我尚在大学,某天头脑发热,非要亲眼看看自己资助的孤儿。慈善组织发来一个地址,我就和一位朋友,两人孤胆上路,一路颠簸,火车换汽车,汽车换三轮车,三轮车换摩托车,耗时一整天,终于在日落前,赶到了那个与世隔绝、手机丧失信号的小山村。

花开浪漫、虫鸟嘶鸣,狭仄的山路口……挤满了人。

接下来的三天两夜,是我至今提起来,还会结结巴巴、说不顺溜的经历,因为消逝不去的后怕。总之就是,我被扣押了。三天两夜,无时无刻不在全村人的监视之中,来来回回的谈判与求饶、分分钟钟的寻找逃跑机会。

我至今还记得,当时被一堆人前后包围着,去给那个孩子送资助金,那是我打工半年所得。孩子个子非常小,浑身脏兮兮,不说话,眼神清澈无物。我在众人的监视之中,给了她一个信封,满腹心酸,一面哀叹她的可怜,一面彷徨自己接下来未知的命运,我本意想来救她,可如今谁又能救我?

那两天夜里,我在田间抱膝而坐,身后是一堆监视我的村民,头顶满天繁星,铺满整个苍穹,是在北京城从未见过的壮观场景。而谁能想到,在这朗朗乾坤之下,竟会发生如此诡异的事情?我想不明白呵。

确切的说,我从未想过,贫穷原来只是一张皮,皮下掩藏着那么多盘根错节的意想不到。

所以,你问我,到底,贫穷这层皮下有什么?

有吃不起喝不起穿不好睡不好。


很多人可能经常看到类似图片。而当我8年前亲眼看到那个小山村时,与8年后亲眼看到毕节的村庄时,那种切身体会,远比看图片来的震撼与复杂。

你知道最强烈的落差是什么?是8年前那个清澈眼神的孤儿,与周围一圈贪婪愚昧的大人的对比。是8年后那个倒挂在树上开怀大笑的女孩,和她住在猪圈旁边的小破木屋的对比。是8年前那个莺飞燕舞的世外桃源美景,与贫穷破落的生存环境的对比。是8年后那个墙上贴满了奖状,却实际家徒四壁的对比。

有流不完的泪水和一声不吭的笑脸。


这次在毕节夏令营,有个小女孩,一直哭。做游戏的时候哭,画画的时候哭,上自然课的时候也哭。志愿者抱着她,一面柔声安慰,一面止不住的叹息——生长于父母缺失的家庭与贫瘠的生存环境中,小孩的心肠无比脆弱自卑,一下子面对如此丰富多彩的夏令营活动,接受到如此直接赤诚的关怀,感受到如此多意想不到的快乐时,孩子的第一反应,是眼泪——这是她面对这个复杂世界,唯一能够自如控制的工具。

你知道后来怎么着?她画了一幅画,虽然粗糙却无比美好,终于露出了笑容,但还是一声不吭。

有说不清楚去处的母亲。


这次来参加夏令营的有100多个孩子。大部分孩子都是单亲或孤儿,而单亲中绝大多数,都是母亲在他们很小的时候,消失了。至于去哪儿?没人说得清楚。读到这里,你心里猜测的,也是我心里猜测的——这是说不得碰不得的因果循环。可最冤枉的,还是孩子吧?

有个小女孩,亲娘离她而去,亲爹酗酒绝望,经常打她,学校老师苦劝无望。当你看到她惊慌害怕的眼神时,你就恨不得抱她离开这个地方。

有随时可能消失的生命。


很多人都看过毕节留守儿童在垃圾堆点火取暖、反而自焚而死的新闻,以及4兄妹喝农药自杀的新闻。其实早在这些新闻之前,生命就已经相当脆弱而便宜,尤其是孩子的生命,譬如草芥。当地孩子放学路上,特别容易被大车碾压,尤其是下雨时,大车容易打滑,曾经有五个孩子在下雨天被失控的大车碾死,最终赔钱了事,并没有出现在新闻上。

夏令营中有个孩子,冬天在家自己给自己烧炉子做饭,门窗紧闭,一氧化碳中毒。要不是被前来家访的老师发现,可能就一命呜呼了。

有无知无畏的超生、与放任不管的养育。


越贫穷的地方越容易超生,孩子和牛一样,是生产工具的一种,越多越好,尤其是男孩。毕节当地苗寨中,一家里有十个八个是正常,四个五个嫌少,两个三个会被瞧不起。往往都是大孩子带小孩子,很多孩子从六七岁就会做饭,带着弟弟妹妹生活。而父母呢?要么出去打工,要么单亲,要么就丧失劳动能力。

我这次资助的两个姐弟,没有母亲。姐姐从6岁开始做饭养活弟弟,一直到现在,两人随随便便却坚韧无比的长大。但谁也不知道,这个姐姐接下来,还会不会继续上学,还是早早辍学嫁人,养活弟弟了?

有提前置办的一口棺材。


夏令营中有个小女孩,无父无母,爷爷将她胡乱养大。早些年政府给了两万块危房补助款,爷爷用剩下的几千块,为自己置办了一口棺材。家访的时候,志愿者问为啥?爷爷说,等孩子上完初中,他就任务完成了,但也不一定能亲眼看到这一天,早早为自己置办一口棺材,这就是他看得见的命。

有貌似打不破的贫穷循环。

 有一位当地孩子的父亲,愤懑的对志愿者说道:“唉,这有钱人就是比我们穷人更幸运!

“为什么这么说?”“他们不生病,我生病,我要是不生病,肯定日子也能好点。”

“那你为什么会得病?难道不是因为你爱喝酒,才得上中风的吗?”

“那我没办法,村里面遇到了熟人叫喝酒,又不能不去……”

……

所以,有时候,你不得不感慨,在毕节这个地方所看到的贫穷,与其他地方没有本质性的区别——不论是现象,还是原因。

所以,打破贫穷循环的唯一希望,可能就只剩下——孩子。

救助孩子的项目非常多,多数是直接给钱。8年前我给过,8年后我再給的时候,其实一直有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措感。因为你不太确定,这笔钱到底会花在什么地方?

我问过夏令营中的孩子,钱怎么处理的?

孩子理所当然的回答:“家里人给存着。”

“存着干什么?”

“存着……存着……以后谁生病了就给谁吧?“孩子不确定的回答。

所以,你内心深处会打鼓——不知道这笔钱,是被大人买酒喝了?还是压箱底了?还是变成建筑材料了?这次我们亲手发放资助金,要求孩子亲自来领,而不是家长代领,如果孩子没来,就不发。但还是无法决定,这笔小小的资助金能否全部用在孩子身上?

然而钱又是非常必要的,没有钱就连一点点零星指望都没了。而你明显知道,给一点钱,又不足以改变一个孩子或家庭的命运,最多只是满足自己的爱心需求。除非你用大钱砸,上演一出“变形记”,才有可能改变命运,只是不一定会照着你想要的方向改变。

如果钱不是关键,那要怎么做?

我们发现,孩子们自己对钱,也没有太大感觉,但对每年一度的夏令营却无比期待。今年第二期夏令营时,大多数孩子都是欢欣雀跃,蹦蹦跳跳,叽叽喳喳,根本没有你想象当中的胆怯自卑,可能是受环境感染,也可能是由于去年已经参加过夏令营的孩子带动气氛,总之,整个夏令营充满了欢声笑语。

孩子们每天很早就来到学校,等待夏令营开始,甚至早早到我们住的地方等,一见到我们,立即一拥而上,每三五个人围着一个志愿者,叽叽喳喳、迫不及待的讲述他们今天学了什么,看到什么好玩的。孩子们拉胳膊拉腿,差不多像是布袋熊一样,挂在我们身上。

你可以非常明显的感受到一个词——依恋。

是的,依恋。这群孩子把夏令营当成一年当中最期待的活动,比过年还开心。他们把志愿者当成亲人,巴不得志愿者永远留下来陪他们玩,其实玩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能感受到“身边有人”。这可能是留守儿童最大的心愿吧。

夏令营发挥的作用比我们想象中更大——并不是其中的课程让孩子们学到了什么,而在于给孩子心里种了一颗小小的“希望之种”(这次夏令营的主题就叫做“种子的力量”)。这种希望是关于美好的生活、美好的情感和美好的未来。人正是由于有希望,才会咬牙拼命向前,就算是个小孩子,也会为了自己小小的希望,埋头奋斗吧?

http://s13/mw690/001NKKDTgy6WqEUYs7q5c&690


我们夏令营中有个小男孩,黑不溜秋,个头矮小,单亲家庭,父亲眼瞎,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离开了。他有一个梦想,是当宇航员。当他提到自己的梦想时,声音轻不可闻,非常羞涩,睫毛忽闪忽闪的,好像怕被人嘲笑。但实际上,他从6岁开始,就在为自己的梦想做准备——每天上午跑半个小时山路,锻炼身体,准备着有一天可以成为宇航员。

 

夏令营第三天晚上,项目组成员开会。团长声量不大,讲话慢条斯理,有时也有些啰嗦。但有一段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我从没想过,做这个项目,就一定能改变一个孩子或一个家庭贫穷的命运。我只是想,人的一生可能有很多机缘巧合,遇到一些人、一些话、一些事情,恰如一粒种子,会在孩子心中播种下来,产生一点点正面的影响,从而让他能够在这冷暖人间,坚强的走下去,坚韧的奋斗,这样至少他有一种改变命运的可能。

我们不是无条件慈爱的救世主,也不是未卜先知的上帝,无法预知哪个行为就能改变命运,哪句话就一定能产生某种效果。只能根据我们自己的良心,和有限的知识,有限的力量,去能做一点,就做一点——勿以善小而不为、知行合一,这也就是小行助学名字的由来。

以前,我们采用1对1资助金的方式,两年下来,发现资助金的力量可能还比不上夏令营。我们一直在讨论,为什么?归根结底,在于我们对留守儿童贫困的根源还不太了解——他们并不仅仅是缺钱,而是缺乏陪伴、精神影响。这些孩子,为什么这么依赖我们?为什么会把我们志愿者的名字手机号写在她家的墙壁上,每天都看一遍当做精神依托?为什么会盼着我们每年都来?为什么会这么喜欢我们的绘画课、阅读课和自然课?为什么一次夏令营就能让他们变得如此开朗坚强?可能,这就是“陪伴与精神影响”的力量——只有真正的陪伴与持续的精神影响,才有可能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接下来做“留守儿童之家”的初衷。迄今为止两年,我们从2个资助人发展成为100多个资助人,从10个孩子发展成为如今夏令营中的100多个孩子。每个资助人,包括我在内,都只是普通的城市工薪阶层或学生,每个人参与进来的目的都很单纯,不是为了规模,不是为了名声,更不是为了钱,因为没有必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要忙碌,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组织起来,做这么一件与自己生活并不相关的事,只是为了能为这里的孩子,带来一点点小小的希望。

既然如此,我们接下来,就按自己的良心、按我们总结发现的规律与教训,调整方向,不再只强调1对1资助金,而是建立一个更有效、更能长时间陪伴孩子成长的“留守儿童之家”——通过阅读工坊、心理辅导、爱心联线与教师培训,持续性的影响留守儿童,提供给他们一个可以脱离家长干涉,自由成长的空间。

这可能是一场实验,一场关于“如何解决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实际上,这部分工作,可能不应该是我们这些普通人做的,但既然事已至此,老天已让我们走到这一步,我们就要勇敢的迈出去,争取能为中国的留守儿童救助治理,提供一个成功的模型,进而复制到更多区域。

这,当然说起来很大。我们还是从眼下的第一间“留守儿童之家”着手,做好当下的每一个细节工作。希望我们救助的这些孩子,未来不一定都要去城市,不一定都要读大学,哪怕他们留在自己的家乡,也能因为我们曾经的这些努力,继续坚强、勇敢、乐观、自由的去改变自己的家乡!

我参加过的、和了解过的助学项目不止这一个。但这么说话的,却是头一个。

夏令营第一天上午,大家围成一个圈,讲述自己的兴趣爱好。大多数孩子们口中,喜欢的无外乎是吃喝玩具之类的,场面搞笑温馨、无比喧闹。最后上来一位黑不溜秋的小男孩,对着大伙儿大声喊:“我喜欢的是——自由!”当时,全场一下子变得无比静谧,众人哑口无言,面面相觑,估计都和我一样,被震撼到了。接着,小男孩左右探头,觉得场面不太对劲,遂缩起脑袋,弱弱的补充了一句:“嗯,那个,我喜欢自由……活动!”

全场哄然大笑。笑声裹挟着释放、震撼、与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直上云霄。


一代儒学大师,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忠实拥趸——梁漱溟,终其一生都在回答一个问题 “这个世界会好吗?”也许,少年好,则这个世界好。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自由,则这片土地自由。

http://s11/mw690/001NKKDTgy6WqEVkTxw6a&690

(本文为麦青Mandy原创文章,首发于微信公号“麦青杂文铺”,ID:mqzwp2015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授权请联系微信公号“麦青杂文铺”或发邮件至邮箱:mqzwp2015@126.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