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思园(上)

标签:
旅游江苏吴江静思园杂谈 |
静思园(上)
中国园林在世界园林体系中独树一帜,尤以江南古典园林为杰出代表。江南古典园林又称文人园林,它凝聚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哲学思想和人生观、自然观,蕴涵了诗词、书、画等传统文学艺术的精华,自古以来吸引了无数的中外游客。http://s1/mw690/001NKGDezy7oT62r8NW80&690
静思园正门
晚清以后,受历史巨变和社会动荡的影响,江南古典园林经历了长达百年的颓废期。建国后,虽然大部分园林经修整向公众开放,但因开园的目的与服务的对象不同,许多园林特别是一些名园,经多次整改,原先的格局和特色已面目全非,与造园时的立意相去甚远。http://s13/mw690/001NKGDezy7oT68sQPyec&690
借红轩
整修前人园林,有“复园”与“改园”之分。江南古典园林是前人留下的文化隗宝,整修当以复园为主。所谓“复园”,必先研究园林建造时的立意,查寻尽可能多的文献、图集和照片加以仔细考证,目的是力图将其恢复原貌。若为迎合时事而鲁莽行事,必然会破坏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和整体性,既有损文物,又愧对古人,园林原先的所谓立意也就随之荡然无存了。http://s8/mw690/001NKGDezy7oT6h4l9577&690
借红轩与天香书屋之间的圆洞门
随着开放和社会理念的进步,对江南古典园林的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复园”的主张也得到业内越来越多的赞同。尤为可喜的是近年来一些新建园林的出现,使中断百年的江南古典园林的文脉得以承续,吴江的静思园即为其中之佳例。
今年春天两次到吴江,专程前往静思园游览,从上海到静思园的直线距离约80公里,驾车从沪宁高速经G15转沪常高速,全程需一个多小时。在网上预定的中青旅苏州静思园酒店(原名苏州豪生国际酒店)位于静思园的南面,与园子仅隔着一条小溪,酒店与园林同名的优惠是每天赠送客人一张静思园的门票(静思园票价每人70元)。http://s12/mw690/001NKGDezy7oT6lNHnB2b&690
酒店庭院中的半亭
静思园与东面的同里古镇相距约3公里,这里原来是松陵与同里之间的一个湖泊,称庞山湖。据明成化年间南京国子监学正莫旦所撰《吴江志》记载:庞山湖南北二十里,东西五六里,“上游西出太湖,从甘泉桥出运河。下流由急水港出白蚬江入淀山湖而注入海。……今三十年变成茭芦洲渚,一望无际”。明末清初,吴江籍史学家潘柽章游庞山湖,登湖畔快风阁时吟诗曰:“十年壁上题诗处,乱后重登眼忽明。画槛遥疑飞懈雨,平湖谁信冠山名。渚田半向鸥天占,鲈脍偏教渔市争。回首夕阳城廓近,片帆从此访蓬瀛。”根据志书和古人的描述可知,明清时期,庞山湖不仅水域宽广,而且风光旖旎,特别是湖畔的快风阁、西隐庵、任仲桢故居、陶朗先墓等众多的名胜古迹,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在此吟诗作赋,借景抒情,思古怀今。http://s10/mw690/001NKGDezy7oT6u5KGtb9&690
酒店庭院中的花木
清末水利失修,疏浚不继,淹废淤塞,湖面萎缩。民国初年,有流民在此私围荡田,政府虽屡屡禁止,但屡禁屡围。在种种压力之下,吴江政府于民国13年筹措资金,围垦庞山湖,并在此成立了实验农场,招扬州、邗江一带的农户前来种植。这批苏北来的垦荒者以后就定居在这片土地上,这也是当地老人说话带有北方口音的原因。http://s2/mw690/001NKGDezy7oT6CJDZT91&690
静思园小垂虹
庞山湖围垦至今已近百年,原来鸥鸟蔽空,鱼肥虾跳,芦荡一望无际的水泊变成了万顷良田,今天只能凭庞金路、庞北路、庞山湖桥、庞东桥等路名、桥名来作遥想。我在四、五月间两次入住的苏州静思园酒店就坐落在垦区的庞东路上。http://s5/mw690/001NKGDezy7oT6FPXnKa4&690
园内一处紫藤
静思园最初是一座私家园林,由吴江民营企业家陈金根先生耗巨资建造。园林的规划总面积达100余亩,近正方形,东北角有一长方形地块被留作宅邸用地,面积约二十亩,不在园林之内。从1993年起,一大批本地的能工巧匠在苏州园林设计院和上海同济大学设计师的指导下,历时十年,终将这一造园工程完成。静思园的园名是由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1910——2005年)先生题写的。http://s1/mw690/001NKGDezy7oT6JP0xG60&690
静思园北门外一景
静思园是一座以水体为主构建的古典范式的园林,水域面积约占园林面积的五分之二。整座园林由东向西展开布局,西面从南到北以水景为主,约占全园面积的三分之一。园中主要的建筑集中在中部和东面,中部以弘雅堂和悟石山房之间的广场为核心,前后与嘉会堂和天香书屋隔水相望。东面又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以门厅、桥厅、静远堂和小姐楼为中轴线,向北穿过庭院延伸至思乡亭,北部依次是假山、乡房旧筑、庆云峰、拜石轩等景观。宅邸南面是园林向东的突出部,其中的放生池与黄石假山又自成一体。http://s1/mw690/001NKGDezy7oT6Nv9o410&690
长廊读碑
园林有动观与静观之分。所谓动观是指园内有较长的游览路线,沿途布置不同的景观,游客可边走边看。这种布局一般适用于面积较大的园林,苏州城内的拙政园即为一例(江南人口稠密,土地资源稀缺,江南古典园林的规模普遍不大,故较长的游览路线甚为少见)。园中留予游客以驻足观赏处则谓之静观,园林中的楼、台、亭、阁,水榭、石舫等建筑专主静观。窗外修竹,墙隅芭蕉,粉壁奇石,水中游鱼等等均为静观之佳景。http://s4/mw690/001NKGDezy7oT6QIsJJ63&690
笠泽亭
动、静之分并非机械割裂,而应是有机结合的,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有两个不同层次的含义:园林中既要有可供游客漫步游览的长廊曲径,又有可以静坐小憩的楼台亭阁,这是布局上的动、静结合,此为其一。游客在漫步游览时要看到不同的景色,移步换景,犹如在看一幅幅画,一张张照片,这是动中有静。坐观云渡飞阁、风佛细柳、蝶戏花丛、锦鲤争食,这是静中有动,此为其二。园林设计要做到动、静结合,除了占地面积的因素之外,既要有整体布局上的考量,也要在造景、借景上下功夫。静思园在江南古典范式的园林中面积甚广,在动、静结合上有足够的施展余地。http://s16/mw690/001NKGDezy7oT6UEXMPff&690
庞山草堂堂匾
静思园的正门在北面的云梨路上。南面有一便门专为酒店的客人而设,从酒店庭院跨过一座红色的小木桥即可入园。我两次到吴江,三次进静思园,均走此门。http://s8/mw690/001NKGDezy7oT6Y8BIbc7&690
静思园南便门
进南便门就看见湖边的弄碧亭了,小亭两侧修竹万竿,故得“弄碧”之名。从弄碧亭随长廊向右数十步可抵借红轩,沿长廊向左数十米则可达小垂虹。借红轩四面畅豁,三面临水,轩举高敞,视野开阔。在轩中凭栏环顾,可见四周亭台参差,古木苍郁,小桥流水,倒影入画。湖中荷香四溢,锦鲤游弋,俯观有“饵之红霞,惊之流火”的情趣,故此轩以“借红”命之。小垂虹是一座三段式的廊桥,位于园子西南角上。吴江城内原有一座建于宋代的垂虹桥,其形俊美秀逸,小垂虹即按该桥原样复建,因比例小了许多,故名小垂虹。http://s9/mw690/001NKGDezy7oT712ThK08&690
草堂前的三潭映月
弄碧亭前的长廊东起借红轩,向西过小垂虹折而向北,紧贴着静思园的西缘云墙,随地势而上下起伏,因景观而蜿蜒曲折,一路绵延至园子西北角上的盆景园,是园中最长的一条游览路线,因长廊内壁嵌有数十通石碑,故又称碑廊。http://s12/mw690/001NKGDezy7oT7434Qbbb&690
小庞山上快风阁
过小垂虹向北而行,沿途有笠泽亭、庞山草堂、三潭映月、小庞山、如归舫等景观。笠泽亭位于湖中一孤岛上,有跨水步石和浮波曲桥分别与长廊和小庞山相衔。长廊穿庞山草堂而过,草堂临水的石露台以条石栏杆围之。前面湖中有三座石塔,谓之“三潭映月”,系借杭州西湖之胜景。过庞山草堂,循长廊边一小径可上湖边的小庞山,小庞山上花树掩映,峰麓间的凉亭名曰“快风阁”,亦是原庞山湖畔宋代古迹之复原。过小庞山即可见湖边的如归舫,舫又称旱船、俗称“不动舟”。如归舫三面临水,分前中尾三舱。前舱高敞,形似船头,卷棚顶,轩举欲飞,檐下楣间,雕琢精巧。中舱稍低,为一双坡顶水榭,舱室两边的美人靠与前舱联为一体,是游人小憩、品茗之所。尾舱与长廊衔接,如此安排,遂现麟羽参差的转换之美。
从小垂虹到如归舫的这段长廊,因内壁镶嵌的石碑上篆刻的都是历史上吴江籍官员勤政廉洁的事迹和故事,故又称“廉政碑廊”,从如归舫到盆景园的长廊,壁上镶嵌的石碑上篆刻的是中国历代科学家的造像与简介,所以又称科学家碑廊。http://s13/mw690/001NKGDezy7oT78Zi7a7c&690
廉政碑廊
从如归舫沿长廊继续前行,右面的湖面水静潭深,前方可见一四角飞檐攒尖顶方亭。此亭白壁黛瓦,四面开圆洞门,无窗无栏,孤立于湖岸的绿树浓荫之中,名谓“落霞亭”。此景此情,颇具禅意。继续前行便是计成亭,计成是明代的造园家,此亭为纪念计成而建。亭子中央立一高三米的石碑,石碑的正面为计成的线刻造像,阴面篆有计成传略的铭文。http://s4/mw690/001NKGDezy7oT7cj0LF93&690
落霞亭与如归舫
计成,字无否,号否道人,生于万历十年(1582年),卒年不详。一生专事造园,代表作有常州的东第园、仪征的寤园、南京的石巢园、扬州的影园等(这些园林均已不存,仅扬州的影园遗址尚在,今称荷花池公园)。明崇祯七年(1634年),计成写成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最系统的造园学名著《园治》,提出了中国古典园林建造史上著名的“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造园理念。http://s9/mw690/001NKGDezy7oT7fK2jm18&690
计成亭
今观古人的造像,若无文字说明,往往无从辨识,看到举杯饮酒者,就以为是李白,执笔俯案者就当作是王羲之,常常会闹出笑话。西方绘画重写实,古代的人物画像如果是同时代画家所为,尚有几分可信。中国画重在写意,讲究的是传神,与真实的面貌特征、体态形象几乎没有什么关系,全凭作者的发挥和臆测。http://s1/mw690/001NKGDezy7oT7ijymI70&690
计成亭前乐安桥
从计成亭向东有乐安桥,过桥可去园子中部的弘雅堂。由计成亭继续沿长廊北行,过绿晓亭就到盆景园了。盆景园规模不大,约二、三亩地,陈列大小盆景百余盆。园前的荷花池中立一佝偻人形之巨石,名曰“米芾拜石”。过盆景园向南有鹤亭桥,向东有嘉会堂,嘉会堂再向东便是静思园正门入口处的门厅。
米芾(1051——1107年),字元章,湖北襄阳人,北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画家和书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米芾一生痴迷于收藏和赏玩各种天然奇石,尤其是对砚石有独到的审美体验,著有《砚史》和“相石四法”等存世。米芾在安徽无为做官时,因拜祭怪石,行为怪癖,以“有失官家体面”的理由被罢官,故被人称作“米颠”。“米芾拜石”即出自这个典故。http://s14/mw690/001NKGDezy7oT7mg01f0d&690
陈香梅题写的门厅堂匾
鹤亭桥是一座三孔廊桥,也是静思园的标志性建筑。长达百米的桥体凌空横跨两岸,将园林北部的湖面隔成东西两半,东面称作镜湖,西面即盆景园前的荷花池。鹤亭桥的桥身以精磨而成的黄色砂岩石构筑,一大两小的半圆形桥孔与平静如镜的湖面相映成趣,形成三个动静相宜的圆孔。桥体上部袭用苏州沧浪亭的楼宇式飞檐作廊桥之顶,中间高两边低的三座桥亭犹如一行列队飞翔的仙鹤,姿态优美,端庄中还带有几分威风凛凛的气势。http://s11/mw690/001NKGDezy7oT7p71aOda&690
鹤亭桥
嘉会堂是园主会客议事的场所,寓意“嘉宾如云,高朋满座,会四方宾客之大雅厅堂”。此厅堂原为清乾隆年间所建,因构件多用黄柏,故称为“黄柏厅”,原址在苏州市内,因市政改造而遭动迁,园主将其整体移建至此。嘉会堂的匾额由书法家李铎先生所书,两边抱柱上的楹联则借用了清代总理衙门大臣,同、光两朝帝师翁同龢所撰写的对联“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来助兴。http://s11/mw690/001NKGDezy7oT7se56ica&690
嘉会堂
堂内大师壁两侧的落地罩用榧木制作,上面的图案是梅、兰、菊、竹“四君子”,雕作精美、细腻。落地长窗上的窗板上雕刻的是“杨家将”、“三国演义”等历史故事。嘉会堂内的家具和陈设都以紫檀木制作,这使整座厅堂显得雍容华贵,富丽堂皇。(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