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子昂
子昂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558
  • 关注人气:3,18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青浦博物馆

(2014-04-25 18:07:12)
标签:

旅游

中国

上海

青浦博物馆

杂谈

青浦博物馆

上星期五去广富林探访,午饭后参观了青浦博物馆。青浦博物馆创立于1958年10月,已经有五十多年的历史,是一座上海的地志性博物馆,2004年青浦博物馆在新城区的崧泽广场修建了新馆。http://s4/mw690/001NKGDety6InUYCt2343&690

 

青浦人陈云题写馆名

新馆由著名建筑师邢同和设计,以五个大小不等的椭圆形建筑相交而成,高三层,无论从哪个方向来看,它的立面都像是一只振翅欲飞的蝴蝶,这个创意与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设计的东方艺术中心由五片花瓣组成的“蝴蝶兰”造型有异曲同工之妙。邢同和先生参与了不少上海公共场馆的设计,人民广场上以象征传统文化中“天圆地方”之说而闻名的上海博物馆新馆,世博会中国馆中的上海美术馆新馆等项目也都出自邢先生之手。http://s10/mw690/001NKGDety6InV1syjT29&690

 

青浦新区崧泽广场

博物馆的建筑面积有8000平米,东南两翼为陈列区,面积3600平米,西翼为临展区,北翼是办公和接待区。建筑中心的椭圆部分是博物馆大厅,也是四翼的交互空间。大厅中有一座名为《青龙赋》的8米高的大型石材浮雕,被认为是青浦博物馆的主题背景。

青浦博物馆以“上海古文明之源”和“申城水文化之魅”为两大主题。“上海古文明之源”位于博物馆的南翼,叙述了上海由马家浜文化(公元前5000年—前4000年)、崧泽文化(公元3900年—前3300年)、良渚文化(公元前3300年—前2100年)、广富林文化(公元前2300年—前1900年)、马桥文化(公元前1900年—前1200年)等文化阶段到两汉时期的历史进程。《水文化馆》则在博物馆的东翼,由“沧海桑田”、“水乡桥话”、“水乡风情”、“港湾遗韵”和“川流汇海”等五部分组成,用青浦地区的风俗、市镇、人文、古桥、名人以及与此相关的场景和文物来展示青浦地区江南水乡的文化魅力。http://s9/mw690/001NKGDety6InV4krCof8&690

 

《青龙赋》石材浮雕

进入展馆,一层入口是“上海古文明之源”展厅。长江三角洲为冲积平原,由长江裹挟而来的泥沙堆积而成。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海岸线由西向东逐渐推移,青浦位于古海岸(岡身)以西,因而率先成陆,为上海的原始先民提供了最早的生息之地。

地质考古证明,一万年前上海还是一片汪洋,约7000千年前青浦地区率先成陆,到马家浜文化晚期(约6000年前)几支远古先民迁徙到青浦的崧泽、福泉山聚居,成为最早的上海人。我也自认为是一个上海人,几代人都居住在这块土地上,过去只知道上海滩是由泥沙堆积而成,但是对上海何时成陆,何时有人居住,又何时萌发远古文明等等都不甚了了,在这个展厅中这些问题都有了十分明确的答案。http://s16/mw690/001NKGDety6InV7DE99af&690

 

最早的上海人

上海是世界闻名的大都市,是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人们通常以为上海是在近代突然发展起来的,其实它也有悠远而多彩的古代历史,青浦博物馆以考古发现的翔实资料,对上海古文明的历史作了系统的阐述。

马家浜文化距今约7000年到6000年,是以浙江嘉兴马家浜遗址命名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广泛分布于太湖流域。当时的气候属于温热潮湿的中亚热带气候,陆地上的植被为青刚栎和栲属为主的常绿和落叶阔叶林,低凹沼泽下生长着丰茂的水生草本植物。丛林中繁衍生息着大中型哺乳类动物,河滩草间有小型哺乳动物和禽鸟,江河中鱼虾繁密,人类居于土丘和高岗之上。http://s5/mw690/001NKGDety6InVafFMo24&690

 

马家浜文化时期先民劳动场景

崧泽文化遗址位于青浦赵巷镇崧泽村,1957年发现,面积约100万平方米,1960年到2004年前后进行过五次考古发掘。崧泽遗址最重要的成果是在下层的马家浜文化俯身葬墓中发现一名头骨保持完整的青年男子遗骨,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上海先民,故被誉为“上海第一人”。他的发现对研究6000年前上海的人类生存环境和人文具有重要意义。

在崧泽遗址的下层出土了不少猪牙骨床,据科学鉴定这是家猪的牙骨床,可见驯养家猪在马家浜先民的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遗址中还出土了大量的玉璧、玉琀、玉镯、玉璜,这些玉器被赋予了某种宗教意义和精神寄托,为中国古代用玉的第一个高峰——良渚文化的到来和中国礼玉制度的孕育开创了先河。出土文物中最具崧泽文化特征的是各种陶器,那时流行灰陶,陶器制作使用慢轮修整技术,主要器皿有鼎、豆、盆、罐等。http://s10/mw690/001NKGDety6InVdiMu5e9&690

 

崧泽文化时期的陶器

福泉山遗址对上海的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它位于青浦重固镇老街西侧。从1982年到2011年,上海博物馆考古部曾对它进行过四次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1年该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泉山遗址是良渚文化时期上海先民人工堆筑的高台墓地,下面有马家浜文化和崧泽文化堆积层。其文化层按历史阶段成塔状层层堆积,涵盖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马桥文化直至西汉和唐宋遗存,有“上海古代历史年表”之称。http://s8/mw690/001NKGDety6InVfCKRF17&690

 

镂空高柄足灰陶豆,属良渚文化

根据福泉山遗址的考古发现,在5000年前上海先民继承崧泽文化进入了发达的良渚文化阶段,玉器加工日趋专业化和规模化,琮、璧、钺等礼仪用玉被大量制作。作为良渚文化显著特征的黑陶已采用快轮成型技术,器壁薄而规整,纹饰有鸟首蛇形纹、勾连纹、编织纹及鸟纹等。良渚文化是史前高度发达的一支原始文化类型,距今约4000年左右,不知因为什么原因,这一文化犹如一颗耀星在其最为灿烂的时候突然陨落了,成为历史上的千古之谜。关于它的消亡,历史学界有海侵、洪灾、战争、内部纷争甚至是文化瓦解等种种假设。http://s10/mw690/001NKGDety6InVimdAJ29&690

 

谷纹玉璧,福泉山遗址出土

大约3000多年前,上海先民步入了马桥文化时期。马桥文化是以上海闵行马桥镇的马桥遗址第四层的出土文物为代表的青铜器时代的早期文化,距今约3900—3200年,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夏商时期。马桥文化源自良渚文化,同时吸收了中原和黄河下游等外来文化,其出土的几何图案的印纹陶为马桥文化的主要文化特征。

青浦博物馆以考古成果说明,上海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传承有绪的文物古迹遍布境内各处。两周的吴越文化,以至汉唐到明清的遗址和遗址蕴藏给历史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也是我们认识上海,解读上海取之不竭的历史文化资源。

说文化必然会牵涉到历史,说历史又必然会牵涉到华夏人和华夏文明的起源,虽然有历史学家或考古学家对华夏人和华夏文明的起源给出了种种似乎可以令人信服的假设,但都不能获得定论。根据青浦博物馆给出的资料可以肯定的是,上海成陆并有先民居住要早于华夏人的共同祖先黄帝的诞生(约4700年前)。http://s3/mw690/001NKGDety6InVkEIp462&690

 

上海先民的祭祀仪式

根据已经获得的资料,中国历史可以分为神话时代(?—公元前28世纪)、传说时代(公元前27世纪—公元前23世纪)、半信史时代(公元前23世纪—公元前8世纪)和信史时代(公元前9世纪至今)。神话纯属虚构,传说包含了一定的事实成分,即使这成分很少,或者已经被歪曲,但总算有事实存在。半信史时代事实部分增多,有些得到考古证实,但神话传说的成分仍然不少,这些成分有些很容易分辨,有些则因为混淆过度,无法澄清。青浦博物馆的考古资料证明,上海和上海人的存在贯穿了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的整个过程,同时也说明海派文化不是一棵无根之树,也不是因为上海开埠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而开出的奇葩,它源自华夏文明,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它代表了中国新文化运动发展的方向。http://s8/mw690/001NKGDety6InVn0VXV77&690

 

各文化时期的陶器

上海(又名申城,简称沪)是长江三角洲太湖下游地势最低的部分之一。这里土地平坦,水源充沛,风景秀丽。市郊的人文环境可以用古屋民居,木槅扇窗,粉墙黛瓦,窄街水巷,石桥横架,水光船影来形容。青浦博物馆的《水文化馆》以水、桥、船来诠释申城水文化的魅力。

上海地区湖塘密布,河浦纵横,历史上最重要的河流是吴淞江。吴淞江古名松江,亦称松陵江,笠泽,源出太湖瓜泾口,经吴江、青浦、嘉定入上海市区,在上海境内全长125公里,其支流与淀山湖、泖河等共同构成了密集发达的水系网。http://s1/mw690/001NKGDety6InVp3Wdq40&690

 

水文化馆

位于吴淞江南岸的青龙镇,因地处下游的沪渎之口,宋代已非常繁华,为海商辐辏之所,宋人应煕有《青龙赋》记此盛况,后因海岸延伸,青龙港逐渐被取代。清嘉靖二十一年(1542)青浦从上海县分出单独立县,青龙镇为县治所在。

水网密布,桥便成为了交通之必需。江南水乡桥梁建造的历史非常悠久,两宋时期江南经济繁荣,桥梁建造得到飞跃发展。上海现存宋、元、明、清古桥近百座,在数量上尤以青浦为多,展厅以灯箱照片的形式来介绍各种古桥梁。http://s3/mw690/001NKGDety6InVsSGXMd2&690

 

金泽的宋代万安桥

宋代桥梁多为单孔拱形石桥,桥面坡度平缓,弧形桥拱,拱跨宽大,桥面狭窄,这些特点构成宋代桥梁的基本特征。其代表是位于金泽的万安桥(建于1260年—1264年)和普济桥(建于1267年)。

元代继承和发展了宋代桥梁技术,多为梁架式石桥,其特征是以石壁或石柱为桥墩,桥面下铺木檩。其代表是金泽的迎祥桥(建于1335年—1340年,1462年重建),迎祥桥为五孔连续简支梁桥,砖、木、石混合结构,桥体简洁轻巧,桥面略成弧状,宛如长虹卧波。http://s10/mw690/001NKGDety6InVwniwp09&690

 

元代迎祥桥

明代桥梁建造有很大的进步,加入了更多的审美元素。这一时期的桥梁多拱形,造型美观,桥体多用青石构筑,以便于雕凿,桥面装饰考究、形式多样,雕刻精细,图案完美。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朱家角的泰安桥(建于1584年,1685年重建),该桥为全青石构造,拱圈采用分节并列砌法,外圈青石镶边,桥面栏板、望柱、抱鼓皆青石浮雕连锦纹,似元代的“不断云石刻”。还有练塘的朝真桥(建于1555年),桥面装饰华丽,栏板上镂雕几何图案,望柱雕刻成倒花莲座。http://s1/mw690/001NKGDety6InVyHQxG60&690

 

朱家角明代泰安桥

清代桥梁有别于前朝,拱桥造型多高大,采用坚固耐磨的花岗石,梁桥较宽、较长,桥体装饰标新立异,多题有侨联,艺术性之高为前代未有。其代表作有朱家角的九峰桥,该桥为三孔连孔型薄墩桥,以花岗石为主料,兼少量青石,桥型高大雄伟,装饰齐全。龙门石镌刻八卦图,两侧皆有楷书侨联,文字隽秀。曲水园中的喜雨桥(建于1745年)小巧玲珑,构造齐全,精雕细刻。

有水,有桥,也必然有船,水乡的船多为小木船。过去以为它们大同小异,没有太大的区别,其实不然,水乡的木船分工明确,水乡人一眼就能看出船的用途,知道它们在干什么。http://s6/mw690/001NKGDety6InVBr0j3b5&690

 

各种客船图片

在水乡的河道湖荡里渔船随处可见,渔船按捕鱼方式分为很多种,有撒网捕鱼的撒网船,有专捕小鱼的丝网船,有用鸬鹚捕鱼的鸬鹚船,还有跳白船、嘀动船、钓子船等等。农船有养鸭采菱的荡湖船,有积肥用的罱泥船等。专事运输的有圆棚船、牛拖船、西漳船,渡船分拉渡船和摇渡船。还有“文化船”,船上贩售书画和笔、墨、纸、砚。

客船分脚划船、快船、航船,脚划船一般是家庭自备船,用于赶集或走亲戚,快船来回运送乘客,途中设几个停靠点。航船略大一点,作长途运送,船上备有铺位,乘客可在船上过夜。当年茅盾从乌镇到上海谋生,路上要化两天时间,他乘坐的想必就是这种航船。http://s9/mw690/001NKGDety6InVEx30k38&690

 

馆中陈列的船模

展厅中有青浦及与青浦有关的人物介绍,印象深的有书法家赵孟頫之妻管道升。管道升(1262—1319年),字仲姬,青浦小蒸人。介绍说她善画墨竹,亦工观音、佛像,其翰墨词章、书牍行楷与赵孟頫不辨异同。其传世作品《水竹图》现藏故宫博物院,《鱼蓝观音图》轴藏日本大阪市美术馆。还有一位是北宋的书法家米芾(1057—1107年),据青浦县志记载,米芾在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曾在青龙镇当过七年镇监。http://s10/mw690/001NKGDety6InVHoMMV29&690

 

宋代青龙港

参观青浦博物馆花了一个多小时,虽然收获不小,但感觉上它不像是一个文化机构。博物馆的环境虽然美观、整洁,但没有一张有关的海报或宣传画,内部也没有出售相关图书和音像资料的地方,更不用说参观者的休息空间了,这些设施都是博物馆应该具备的功能。一个多小时中除了我们夫妇,参观者不超过五人,但穿制服的保安人员不少于七个,看来中国的文化机构如果不从政府体制中分离出来,是很难做到去衙门化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加拿大行之三
后一篇:春探广富林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