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分析是“臭狗屎”还是“香饽饽”?
罗善强
当参与较高层次的投资研讨会时,基本分析、价值投资总是一套一套地被运用,技术分析几乎无人提及;在证券公司的研究工作中,能写一份好的上市公司的研究报告的,往往被视之为有水平,会进行技术走势、图形分析的,往往被看作无足轻重。从这个角度看,技术分析真有点“臭狗屎”的味道。与此同时,在个人微博领域,那些大谈技术分析,用技术方法具体预测个股走势的博客,最受读者喜爱,点击率最高;在对一般投资者的教学中,用K线组合理论、量价关系、怎样抓异动股、怎样看庄家进出的技术分析大行其道。从这个角度看,技术分析又有点“香饽饽”的味道。技术分析到底是“臭狗屎”还是“香饽饽”?这里谈一点个人的观点。
一、技术分析方法总体上看有非常浅薄的一面
1、技术分析方法是人们早期产生的对股市分析的方法。我们知道,真正的股票交易产生于1863年“纽约证券交易所”成立之后。最初,股票买卖交易都是无序的,人们没有对股市波动规律的知识。经过近50年的发展,1900~1902年,道琼斯指数的创立人查尔斯·道,经过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发现了股市波动的一些规律,据此他写了大量相关文章,1905年经一个叫汉密尔顿的人总结,成为现在人们熟知的道氏原理,这是技术分析的祖师爷。20世纪20~30年代,又出现了一个叫理查德·沙贝克的人,他创造了现在技术分析人士最常用的图形分析方法,另还有“缺口”理论、趋势线等等。大约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出现了另一个技术分析大师,名叫艾略特。此人是一个铁路公司的财务工作人员,退休后潜心研究股市波动规律。他发现股市的波动形态与水的波浪形态有相似之处,股市的上涨时,一般为三个上升浪和它们中间所夹着的两个调整浪,即所谓的五浪上涨形态,而股市的下跌形态则表现为两个下跌浪和它们中间所夹着的一个反弹浪,即所谓的三浪下跌形态。艾略特波浪理论揭示了股市的波动外表形式与空间表现,但忽视了股市波动的时间问题,这个问题10年后被一个叫江恩的股票投资家解决了。江恩长期在华尔街从事股票投资,一生成功地在股市上赚了大笔的金钱。通过大量的实践和研究,他创造了江恩周期理论,认为股市运行与时间密不可分,表现为周期性的上涨和下跌。以上四大理论奠定了技术分析理论的基础。这些理论,说到底都是早期人们对股市运行的认识,现在都21世纪了,还拿着这套玩艺来虎人,有点浅薄。
2、技术分析方法基本上是机械地表面地对股市运行的分析方法。
第一,技术分析方法忘记了股票代表上市公司价值这一最基本的要素,完全脱离股票的价值独立研究股价的运动,将自身悬挂在了半空之中。如2010年3月上市的东方财富(300059),一家做投资咨询的企业,股票发行价40.58元,发行市盈率116.93倍,首日上市收盘价58.35元,之后技术走势一路上涨,仅13天后上冲至101.98元,分析师看好它的技术走势而大力推荐该股,但价值因素起作用了,3个月后该股快速下跌,2011年6月3日该股除权前,最低跌至34元。
第二,对股市运动形式的理解充满了机械性。现代科学认识到运动的多样性,如认为,运动形式除了机械运动外,还存在着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思维运动等等,同时不仅表现为简单运动,还有复杂运动形式。而技术分析理论把股价运动归结为简单的机械运动,如波浪理论认为,股价的运动模式就如水面的波浪变化的机械模式;周期理论则把股价变化及周期的关系理解为可用简单的几何数学度量的关系。这种理解实际已无法科学地解释股市运动了。
第三,对大盘及个股股价的运行空间、时间的计算,以经典物理学和传统数学的方法,错误地作出精确计算结论。我们目前的思维模式基本如此。每一波中级行情出现时,分析师们按照黄金分割线标准,得出大盘上涨幅度为多少点;按照波浪理论和周期理论,准确地计算出在什么时间走到什么点位。实际上,在量子力学产生后,人们发现了物质运动的不确定性原理。具体的股价运动形式,恰恰不是经典物理学意义上的可以精确计算的宏观物体运动,而更类似于微观物质世界的电子运动形式,这种运动,只可以对运动的空间、时间作区间的概率计算,任何精确计算的思维方式都有反科学的成分。
3、技术分析方法在股市非常时期完全暴露了其无效性。1929年美国股市的熊市开始后,很多美国著名的投资家按周期理论在1930年底至1931年初股市跌至所谓的底部大量买入股票,其后发现在这次跌幅深达90%的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熊市中他们都成了套牢一族。1989年日本股市进入长达二十多年的漫长熊市,TOPIX指数从2800余点跌至1000余点,而仅在股市下跌的2~3年后,信奉技术分析理论的投资家都认为日本股市已到底部,谁也未曾料到至21世纪日本股市还在熊市中徘徊。2001年6月开始的中国股市也是如此,在长达5年多的熊市中,95%的投资者,以技术分析理论为指导,都未能逃脱亏损的厄运。2008年中国股市的投资者更是在一种充满期望中,不断抄底,层层被套,度过了一个中国股市中时间最短但跌幅最大的大熊市。
4、在中国,技术分析的浅薄表现为:其一,技术分析是中国股市产生初期时流行的分析工具。中国刚有股市时,人们不知道怎样分析股市,上世纪90年代初深圳出版了一本《股市动态分析》的杂志,完会是技术分析方法解释市场;90年代后期,国内又发行了一种《大参考》的报刊,干脆就把主要栏目命名为“看图说话”。其二,一些新入行的分析师不知股市深浅,总得找一种工具来证明自己的水平或为其服务吧,于是,技术分析理论和方法,就沦落为了他们解释股市运行的工具。而一大批刚入市的投资者恰恰又感到很对胃口,这使得那些分析师们更加乐此不疲。其三,市场主力正是利用各种技术分析的浅薄与错觉,欺骗市场,欺骗投资者,制造假突破,制造“放量”上攻,制造技术骗线等等,来达到高位出货的目的。
二、技术分析方法值得重视之处
1、技术分析凝结了人们对股市运行的部分真理性认识。必须承认,从查尔斯·道、沙贝克,到艾略特、江恩,他们所创立的技术分析方法,是人们对股市运行分析的智慧表现,是前人为我们后人留下的丰富的知识遗产,理应被当今的股票投资者认真学习。特别是技术分析的一些精华,不能不掌握。如查尔斯·道的理论精华——主要趋势、次级趋势和日常趋势的理论,它告诉我们,对股市运行的分析,首先要看到其主要趋势是什么。把握住股市运行的主要趋势,你就知道你所参与的市场正处在牛市阶段还是熊市阶段,这样就能采用相应的投资策略,在大方向上不犯错误。其次,对艾略特波浪理论精华——上升五大浪、下跌浪三大浪的股市运行模式,在指导投资操作时可有有用之处了,如果能从繁杂的数浪中跳出来,在投资操作上抓住第三个主升浪作为盈利的主要手段,耐心等待市场走完第三个下跌浪再入场,你就是投资高手了。
2、技术分析方法在后来的发展使其有了更多的有用性。从20世纪70年代后,计算机开始被广泛运用,大量的技术分析指标被逐步研发、创造出来。这些技术分析指标,开始是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的金融工程师们研发出来,作为秘密武器在自己的公司秘密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其私密性失去后,便公开至市场被大众广泛使用。这些技术分析指标确实从统计学的角度,从股价运行特性的角度,部分地揭示了股价运行的方向、特点,或力度、强度;如果投资者能用4~5种技术分析指标构建一组能各具特点、相互补充的技术分析指标体系,对分析市场、指导操作益处多多。从我以前的股票操作的实践看,个别的技术指标主力是可以控制或操纵的,他们可以把某个众多散户关注的技术指标操纵得非常好看,并形成买入金叉,但无法使一个体系性的指标都完美无缺。
尤其在当代,技术分析方法开始与价值分析方法相结合,向模型分析方向发展,在量化交易方面发挥作用,使我们不得不掌握一些重要的技术分析手段了。
3、在当前的中国股市分析方法中,技术分析方法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虽然现在很多分析们还在忙于做一些画线分析、画图分析的功课,还在把一些历史上常识性的技术分析方法当着宝贝来宣讲,但是,也有一些分析师在深化技术分析方法上下了功夫,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如有的人开始在技术分析上进行对股票筹码运行的分析,有的人开始进行大资金进出的分析,这都是一些有益的工作。
最后,我想说的是,如果一般散户投资者想赚快钱而迷信技术分析,或一些初级分析师把技术分析当作忽悠客户的工具,那技术分析就是“臭狗屎”,谁用了谁上当;如果是有的价值投资者只看基本面而完全不看技术面,把技术分析当作“臭狗屎”对待的话,则技术分析就算是“狗屎”,但也不会像纯粹的价值投资者说得那么臭;如果把技术分析的精髓认真学好了,并有限度地运用于指导投资操作,那技术分析应该是一块“饽饽”,有营养,能当饱;如果把技术分析与模型分析、量化交易、股指期货与股票现货套利交易有效结合的话,那技术分析就是一块地道的“香饽饽”了。
2011年7月21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