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于我 我于会计(转载)
(2009-11-01 15:25:39)
标签:
会计会计认识开阔视野杂谈 |
2007年第一学期,我选修了《会计学》,这一门课是我作为非会计专业学生第一次认识会计。每个人对于自己未知的事物总有一种好奇感,这种好奇激发你主动去学习它。而我,也是如此。从那时起,我就踏上了认识会计、学习会计、思考会计、研究会计、探索会计路程。
《会计学原理》是一门基础学科,换句话说,就是一门入门学科,是从对会计不知到有所知的学科。它主要讲解关于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要素、经济交易与事项、账户与复式记账、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方面的知识。刚开始学《会计学原理》,我觉得有一定难度。心中充满着无数个问号,但是所有的问题又不能马上解决。我只能通过老师的讲解以及自己的思考来加深自己的理解。这一过程中,我主要是被动的学习,接受书本上的知识,因为我知道知识积累得多了,理解就会更深入。在读某一本书的时候,我也会有很多疑问,也会去查其他书籍来解决问题,但是时间有限,我还需要学习自己本专业的课程,所以对会原的学习没法上升到理论层次。通过书本学习,我形成自己对会计最基本的知识体系,更形成对会计的总体印象。我感觉会计是如此的奇妙。我们都知道企业每天发生的经济交易事项是很多的,而且是交错复杂的,但是会计通过对这些原始的会计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最终形成有价值、简洁明了的会计信息。这不得不是我佩服会计的艺术。
《中级财务会计》属于会计实务类型的学科。它主要是在会计学原理的基础上,以准则为中心,讲解对日常生活中或非日常活动中发生的经济交易与事项如何进行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方面的知识。当时,我也会考虑为什么会这样做账,准则为什么要这样规定。我个人觉得企业发生的经济交易与事项与各种学科知识相关联,比如金融资产与金融学科相关、长期股权投资与证券投资相关等等,在对这些经济交易与事项如何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这方面知识,更有利于我们学习《中级财务会计》,同时也会理解准则为什么要这样规定。对于有些章节,没有这方面知识的铺垫,学习起来有点吃力,特别是长期股权投资中追加投资导致成本法转权益法的账务处理。当时,我研究了很长时间,列举了各种情况,才慢慢掌握其中的技巧。但是,我对《中级财务会计》学习,也只是停留在书本层面,如果遇到问题,也最多在图书馆查各种不同版本的书籍来解决困惑,没能形成理论研究。让我欣慰的是,在不断的学习,思考,锻炼中,我学会了用最基本的理论来解决所有问题,达到了融会贯通的效果(比如对于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核算,把握住这一点——只要影响所有者权益的事项都要对长期股权投资进行调整)。
《高级财务会计》对于《会计学原理》以及《中级财务会计》来说是一种突破。它直接打破了原有会计基本假定来讨论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问题。学习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只要把握住其中的规律,就会觉得轻松自如。
这三本关于会计的核心书籍,一步步把我引进会计的殿堂,教会了我很多会计知识,形成了我的会计知识框架体系。我可以这样总结这三本书:《会计学原理》主要讲解什么是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中级财务会计》主要讲解对日常业务如何进行确认、计量、记录报告;而《高级财务会计》则主要讲解对特殊业务如何进行确认、计量、记录、报告。这些知识始终只是对会计较低层面的认识,更多的是从实务角度去认识会计。要想了解会计更高层面的知识,必须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研究会计理论,也就是说从实务上升到理论。这也是我读会计研究生的原因。
为了从理论角度认识会计,我阅读了一些会计理论书籍。阅读之后发现,每个学者对于会计基本理论都有自己的观点,不同观点交织在一起,让我不知所措。我在想为什么大家对于一个理论会形成这么多不同的看法呢?我个人对会计基本理论有什么看法?随着阅读的深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理论知识的形成需要各种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正是这种碰撞,才使得它慢慢走向真理。在阅读过程中,我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观点。我想,在以后的学习研究中,我将会对会计有更深刻的认识,形成我的会计观,赋予会计更深的意义。作为一名会计研究生,我要时刻保持着怀疑态度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对实际中的问题进行研究,抓住其本质,推动理论的发展,更好的指导实践。
如今回想起自己学习会计的过程。觉得是从一个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研究知识的过程。先是会计教会我什么是会计,而后是我去研究会计是什么,会计应该怎样发展,会计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如果没有前面知识的铺垫,我很难从理论角度去研究会计。以前是会计给予我知识,我想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我将研究会计,解决会计问题,探索会计新领域,赋予会计更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