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会计思维之平衡思维
平衡思维是会计的重要思维方式,是周易阴阳平衡哲学在会计中的体现,周易哲学以阴阳表示抽象的世间万物,“一阴一阳是为道”,周易认为:世界上很多事物都存在着对立、统一又能相互转化的内在规律,阴阳双方相互制衡,任何一方的强蕴含着弱,任何一方的弱又蕴含着强,从而保持着阴阳总量的平衡。
1、损益的平衡——经济活动交换本质所决定的双向平衡
在这里以具体的经济活动引入:
例:小明是个小朋友,他的同学小甲会制作弹弓,于是他就花了10块钱向小甲买了个弹弓玩,不久就玩腻了,于是小明就以12元的价格把弹弓卖给了小乙,可后来小明又想拿弹弓弹人家玻璃,于是想问小乙买回,小乙趁机喊价14元,小明不得不多花2元买下,不久他又玩腻了,于是以16元的价钱卖给了小丙。题目的问题是:小明最终是赚了还是亏了?赚了或者亏了多少?此题包括基础会计的三个基本思维方式,也要一一总结出来。
第一、基于损益的平衡的角度计算。
要研究小明最终赚了多少,根据周易的阴阳平衡哲学,这里用损益代替阴阳,那么其实就是损益平衡。要研究小明最终是赚了还是亏了,就得研究其他几个人的总损益,其他人总的损失了多少,小明就必然赚了多少;其他人赚了多少,小明就必然亏了多少。
假设弹弓的成本是X元,现在开始分析小明之外的其他人的损益。
小甲是赢利的,赢利的金额是:10-x(元)
小乙很明显是赢利的,金额是:14-12=2(元)
小丙是亏损的,因为他用16元买了价值为X元的弹弓,当然了,你要说做弹弓的小甲是傻瓜,做了个成本大于16元的弹弓却以10元卖给小明,那我无话说,但算法是基本相似的,小丙亏损的金额是:16-x(元)
由此上面的分析可见,小甲和小乙都是赢利者,赢利之和为:A=10-x+2=12-x(元);小丙是亏损者,亏损的金额为:B=16-x(元)
B-A=16-x-(12-x)=4(元)
可见,如果没算上小明,那么亏损金额是大于赢利金额的,根据损益平衡,亏损必然等于赢利的,可见小明一定是赢利的,才能平衡,赢利了多少呢,就是上面的4
元。在这里运用的“损益”平衡的思维方式,从高处着眼是一分为二的思想,一阴一阳两个面,有着必然的关系,例如出与进、原因和结果、现象与本质等等,这就是会计要具备的基本的思维方式之一。会计的复式记帐法体现了这种思想,也因此,会计能够提供的信息量成倍增加。
2、资产权益的平衡
“资产=权益”,是会计重要的恒等式。并最终体现为“资产负债表”上的平衡。
什么是“资产”,什么是“权益”,常人颇难理解。其实,那是同一资金的不同的两个方面。权益,是资金的来源;资产,是资金的去向。反映资金的来龙去脉,具有金额相等的关系。就譬如,站在你面前的这个人,可以将其分为前后两面。这前面与后面,是同一个人的不同的两面,因此其身高都是相等的,不管人怎么运动,其身前身后的高度,是始终相等的,这就叫“平衡”。这种平衡是整个会计平衡的起点。
每个人的资产不管是多少,都有它的来源,而出资方对这些资产拥有所有权,以及拥有这些资产带来的利益。这样,资金的来源就被命名为“权益”。资金来源概括起来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自己的自有资金,称之为:所有者权益。一种是借入的资金,称之为:负债。“资产=权益”的公式也就扩展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是财务状况的静态反映。也是会计最重要的平衡思维。
3、记账规则的平衡
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五)会计思维之动态思维
企业的生命在于存在这永续不止的、浩繁复杂的经济活动,其实,这些经济活动背后是资金形态的变化!仍以上题为例,现在我们基于资金运动的角度计算小明的损益!
第二、基于资金运动的角度计算
小明第一次进货花了10元,而销售出去收入了12元,这就是一个资金运转的流程,他赚了
12-10=2元。他第二次进货花了14元,再以16元卖出。又赚了2元。两个资金运转的流程,他总共赚了4元。这就是会计学需要的基本思维方式之二,着眼于资金运转过程。这个题目是简单化的流程,一般企业资金的运转过程为:企业资金的流动过程是:资金来源→资产财产→费用支出→收益→分配。这五个过程,可以类比我们尖端武器终极哲学里五行的相生过程“水→木→火→土→金”,根据周易哲学,物极必反,五行到了金会回归到水,同样我们的资金运转过程到了分配步骤,投资者会把一部分资金返回企业,重新成为资金来源。
综述,以上为会计的基本思维方法,掌握以上方法,仅为我们学习理解会计打下一个比较好的基础,但是要成为会计实践的高手,还需要具备诚信、客观、认真、谨慎、踏实、执着等基本从业素质,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长期的实践,通过一步步的努力,实现会计水平质的飞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