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鲁潜墓志》的意义

(2015-04-22 05:29:52)
标签:

旅游

历史

曹操墓

鲁潜墓志

曹操

分类: 读碑记

1998年4月,村民徐玉超在其家乡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附近,发现了一通墓志——《鲁潜墓志》。该墓志为青石质,高0.21米、宽0.31米,魏书志文,共14行计126字。作为一通晋代墓志铭,《鲁潜墓志》按说应是极平常的。然因其记载有与曹操墓相关的信息,从而使其一时备受关注。

根据墓志志文可知,墓主鲁潜卒于后赵建武十一年(345)。后赵距离曹操去世时间不过100多年,墓志上有铭文:“墓在高决桥陌西行一千四百步,南下去陌一百七十步,故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四十三步,北回至墓明堂二百五十步。”考古专家据此推断,这里所说的魏武帝陵应该就是高陵(西陵)。高决桥应该为高穴桥,古代“决”通“穴”,这说明曹操的墓地应该在西高穴村附近。1998年6月28出版的《中国文物报》,对《鲁潜墓志》的发现过程进行过报道,并公布了该志的全文。

我们知道,活跃在我国东汉末年的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不仅是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而且是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实际缔造者。雄才大略的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伏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经过多年征战,统一了中国北方。通过实行一系列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的办法,在其统治范围内,建立了良好的社会秩序,从而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魏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其为魏武皇帝,庙号太祖。

难能可贵的是,曹操不仅精兵法,而且善诗文,常常借诗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借以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其诗歌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其散文亦清峻整洁,从而开启了建安文学新风,史称“建安风骨”。鲁迅先生对其有过极高评价,认为曹操是“改造文章的祖师”。不仅如此,曹操还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就不止一次地将其作品评为“妙品”。

被称作高陵的曹操墓,其位置一直是个谜。曹操作为东汉末年至三国前期的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又是薄葬的忠实提倡者。他为自己选定寿陵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因高为基,不封不树”。不仅如此,他还确定了自己下葬时的一些原则,说只要送终衣服四筐,“题识其上,春秋冬夏,日有不讳,随时以敛”。又说金珥珠玉铜铁之物,一件也不要。曹操死前,还遗令天下在将其葬毕后,全部脱下丧服,不要离开自己原来工作的场所,该干什么干什么,坟墓里更不要埋藏金玉珍宝。

东汉建安二十五年(220)正月,曹操病逝于洛阳。一个月后,魏文帝曹丕遵嘱将遗体运回邺地安葬。据《魏书·武帝纪》记载,曹操在其生前就已筹建陵墓了,其位置大约在西门豹祠的西面,周围有公卿大臣的陪葬墓。不过由于邺地的西门豹祠实在太多,周围几州都有西门豹祠,因而要想找到确切的曹操墓显然是有困难的。

由于找不到曹操的墓,人们就浮想联翩了,各种各样的猜测就冒了出来。后代《舆图备考》、《方舆纪要》等认为,曹操死后害怕后人发掘其陵墓,设立72疑冢,使人真伪难辨。疑冢从临漳县的讲武城起,直至磁州为止,一座座如小山布列。他们强调72座墓中,必有一座埋葬着曹操的尸体。有关专家认为,这种说法的出现大概是从宋代开始的。因为自唐之后,曹操墓园就逐渐荒废,陵上没有了任何标志,人们只见农田一片,而不知陵墓的真实位置。宋代以后,曹操在人们心目中渐渐成了奸臣的形象,大家只想到了他狡诈的一面,遂有了72疑冢的说法。在丑化曹操的同时,72疑冢就更成了其奸诈欺世的罪证。

建国以后,考古专家对这些疑冢进行了调查,发现从晚清以来被老百姓盗掘的这些墓葬,大部分是北魏、北齐时代的王公要人墓,里面皆有尸骨,有的甚至有二至三具。曹操设疑冢的目的是怕后人盗墓,不可能每个墓内都有尸骨。这些墓大多是有墓志的,志石大小虽然不同,但个个都详细介绍了墓主人的姓名、性别、籍贯、年龄、官职、业绩、死亡时间、下葬地点等,其中有齐献武帝第八子淯、第十一子湜、安丰王妃冯氏、魏兰陵郡开国吴郡王云州刺史景公等。一些史学家推测,72疑冢可能是曹操生前所设,主要是为了迷惑后人,而北朝的这些王公命妇是“坐享其成”。但也有专家认为,曹操的疑冢其实是宋元人的不经之谈,是值得怀疑的。1988年3月,国家有关部门正式作出结论,长期以来在民间传说是曹操72疑冢的河北磁县古墓群,已查明是北朝的大型古墓群,确切数字是134座,已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也有人认为,以曹操的智慧,既然能弄出72疑冢迷惑世人,使人不知其葬处,其真墓必定不在其中,而是在另一个人所不知的地方。那么,这第73座墓究竟在何方?有人认为曹操的墓不在地上,而是在漳河的河底。魏文帝颁布过《止临淄侯植求祭先王诏》,内中说:“欲祭先王于河上,览省上下,悲伤感切。”既然祭于河上,就有可能墓在河底了。这种说法到了清代就被演绎开了。一本叫《坚瓠续集》的书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均说,在河底发现了曹操冢,不过地点不同,前者说在临漳,后者说在许昌。《坚瓠续集》更是把此事说得有鼻子有眼:“顺治初,漳河水涸。有捕鱼者见河中有大石板,旁有一隙,窥之黧然,疑其中多鱼,乃由隙入。数十步得一石门,心怪之,出招诸捕鱼者入。初启门,见其中尽美女,或坐或倚或卧,分列两行,有顷俱化为灰委地。内有石床,床上卧一人,冠服,俨如王者,中立一碑,渔人中有识字者就之,则曹操也。众人因跪而斩之,磔裂其尸。诸美人盖生而殉葬者,地气凝结,故如生人,既而漏泄其气,故遽成灰,独操以水银殓,其肌肤尚未朽腐也。”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分明是一个演义,是信不得的。

其实,唐代以前,曹操高陵的具体方位人们是熟知的,根本不是什么历史之谜。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中,收有南朝至唐代内容涉及高陵的诗歌29首,均未谈及墓的真伪问题。比如《鲁潜墓志》上有“墓在故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四十三步,北回至墓明堂二百五十步”的说法。由此可知,后赵建武年间高陵的地表上还有墓园,不然怎么会有“西北角”一说?曹操虽要求不封不树,但看上去并没有得到彻底执行。

直到2009年12月27日,曹操高陵才得到考古确认。河南省文物局宣布,其地址就位于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一带。该地西依太行,北临漳河,南倚南岭,地势较高。西高穴村向东7公里处,为西门豹祠遗址,14公里余为邺城遗址。东临安阳固岸北朝墓地,隔漳河向北为讲武城遗址和磁县北朝墓群。曹操墓计由墓道、墓门、封门墙、甫道、前后主室和四个侧室组成,规模宏大,结构复杂。2010年2月4日,高陵被增补为河南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按理说,鲁潜与曹操原本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但由于这个墓志,明确而又详细地指出了曹操墓的大致方位,从而具有了非同寻常的价值和意义。而后来曹操墓的被正式确认,也证明《鲁潜墓志》所言曹操墓的大致方位还是比较靠谱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