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降香黄檀伍炳亮胡德生嘉庆皇帝北京故宫文化 |
分类: 材质论 |
众所周知,作为我国传统硬木家具的主打木材,黄花梨的植物学学名被称为“降香黄檀”,是近几年才有的事。但在历史上,黄花梨曾有过“花榈”“花梨”“花黎”等不同称谓。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花梨与黄花梨的概念是不分的。人们常说的“人分三六九等,木有花梨紫檀”中的“花梨”,其实就是指黄花梨。我国传世的古典家具,尤其是明式家具,多是以黄花梨木制成的。这些家具,以其端庄大方的造型、委婉流畅的线条至今仍为人们所痴爱.
现任中国家具协会传统家具专业委员会执行主席的广东著名家具商伍炳亮先生,曾于2007年2月发表了《新仿古典家具行情浅析》一文。文中说:“明清以来制作的大型黄花梨家具所用材料80%取自‘越黄’。”其主要理由有以下几点:首先,我国自古以来记载有花梨的典籍中,基本都说“花梨来自越南及海南”;其次,根据伍炳亮本人多年的实践经历,从没发现直径逾50厘米的“海黄”树,更未在海南民间见过高2米、宽50厘米、厚8厘米以上的大板材。而从博物馆中、拍卖会上及民间收购的经典老家具看,用上述型号的大料制作的家具却有不少。这些家具的板材密度相对松散,且油质不高,与现有的“海黄”相距甚远。不久,著名的明清家具研究专家、故宫博物院家具部的研究员胡德生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则提出了针锋相对的观点:现在很多卖家为了抬高“越黄”的身价,称故宫所藏的黄花梨家具都是“越黄”的,但是可以负责任地说,故宫里约150余件黄花梨家具,没有一件是“越黄”的。那么,北京故宫现存的明清黄花梨家具中,到底有没有“越黄”家具存在呢?
关于黄花梨的产地,我国古代的文献资料中记载得非常清楚。比如唐代陈藏器在其《本草拾遗》中就指出:“花榈出安南及海南,用作床几,似紫檀而色赤,性坚好。”我们知道,唐代的“安南”即指今天的越南一带。历史上,越南曾经长时期作为中国的藩属国而存在,中国一直是其宗主国。明史中更载明,有明一朝,“安南”朝贡79次,“占城”朝贡72次。明人严以简在其所著的《殊域周咨录·卷七·南蛮·占城》中,明确指出:“占城国”的土特产包括“檀香、柏木、烧碎香、花梨木”等。而当年的“占城国”,就位于如今的越南境内。由此可知,“安南”及“占城”的朝贡物中就包括花梨木。明代黄省曾的《西洋朝贡典录》也有“(占城国)其朝贡贡物:象牙、犀牛角、犀、孔雀、奇南香、土降香、檀香、柏木、烧辟香、花黎木、乌木等”的记载。清代沿袭旧制,直到1804年,“安南”才被嘉庆皇帝遣使宣封为越南国,自此,越南才有了自己的国名。由此可见,明清时期,中越两国关系很少断裂,贸易关系也不逊于中国与缅泰等国。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盛产优质硬木的越南,朝贡甚或贩运包括花梨木在内的物品到中国大陆,是完全可能的。
通过以上文字,我们可否得出如下结论。其一,今天我们所说的黄花梨,在我国古代有“花榈”“花梨”“花黎”等多种称呼;花梨木与黄花梨木的概念在清末以前是不分的;黄花梨木虽以我国海南岛地区作为主要产地,但并不排除其他地区也有黄花梨。
其二,越南所产黄花梨木作为贡品,至少在明朝中期就已开始由位于今天越南境内的“占城国”等地向明廷进贡了。
其三,既然“越黄”在明朝中期就已开始进入中国皇宫,那么就很难排除其被用于家具制作的可能。换言之,北京故宫现有黄花梨家具中有“越黄”家具存在是完全可能的。
需要特别指明的是,北京故宫现有家具(包括黄花梨家具)的来源是相当复杂的。除去明清两代宫中造办处制作的家具外,还包括宫中在外订制的家具、外面进贡的家具,甚至包括从社会上征集来的家具。退一步讲,即使明清时期北京故宫中确实不曾有“越黄”家具存在,那么鉴于后来购买者的家具鉴定能力所限,有大量“越黄”家具或草花梨家具被当作“海黄”家具混入宫中,也是不足为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