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豹祠堂碑》与西门豹治邺
(2013-05-30 07:18:15)
标签:
西门豹西门豹祠西门豹祠堂碑西门大夫庙记碑文化 |
分类: 行走中原 |
西门豹是战国时期魏国人,魏文侯时任邺令,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水利专家,并曾立下赫赫战功。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西门豹还是一位无神论者。
西门豹初到邺城时,看到这里人烟稀少,田地荒芜,百业萧条,一片冷清。经过调查才知道,这里迷信横行,多数官吏不作为,百姓更是为“河伯娶妇”所困扰。
河伯是水神,传说名字叫冰夷(或冯夷),由于渡河淹死而成为水神。其形象是半人半鱼,上半身是人形,萧洒漂亮,下半身则是鱼尾,喜欢乘荷叶做蓬的水车。由龙螭驾辕,和女郎们在九河遨游。为“河伯娶妇”就是为讨好河伯,乞求免灾的仪式。届时,将选中的民女放在一张下面铺着蔑席的花床上,几个大汉抬着推进河里。开始时,花床还漂浮在水面,顺水漂流后,花床就渐渐沉没了,民女自然有去无回。这时,岸上欢天喜地送亲的鼓乐与“新娘”亲属们生离死别的哭声齐鸣,令揪心,使人愤怒。西门豹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手段,让主持人、操办者也品尝了投河喂鱼的滋味。这一招立竿见影,恶俗从此终止。
西门豹巧妙地利用三老、巫婆等地方豪绅、官吏“为河伯娶妻”的机会,惩治了地方恶霸势力,遂颁律令,禁止巫风,教育了广大的百姓。原先出走的人家也回到了自己的家园。同时,他又亲自率人勘测水源,发动百姓在漳河周围开掘了12渠,使大片田地成为旱涝保收的良田。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还实行“寓兵于农、藏粮于民”的政策,很快就使邺城民富兵强,成为战国时期魏国的东北重镇。由于西门豹治邺有方,深受人民爱戴,故后人纷纷为其修祠建庙,以为祭祀。
至于西门豹祠有几处,历史并未给出明确的答案。现存于安阳县丰乐镇的西门豹祠,又称大夫祠,据明朝《河南总志》记载是北齐天宝年间建造。但后来考证则始建于东汉年间,北齐只不过为其进行了修葺而已。《水经注》写道:“漳水又东北径(经)西门豹祠前。祠东侧有碑,隐起为字;祠堂东头石柱勒铭曰:‘赵建武中所修也。’”魏文帝(曹丕)《述征赋》曰:“羡西门(豹)之嘉迹,忽遥睇其灵宇。”
这里要说明的是,“赵”是十六国时代的后赵,“建武”则是石虎当后赵皇帝时的年号,时间是公元335——348年。魏文帝曹丕在位七年,时间则是公元220——226年。《述征赋》写作年代不详,但可断定写于他在位期间。后赵石虎时代,距《水经注》作者郦道元的北魏非常近,可他却说西门豹的祠碑“隐起为字”,可见刻立时间已久,应在曹魏时期或它以前。那么“建武”年间“所修”的可能只是西门豹祠。
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当时的邺县令马益,在把西门大夫神像的帝王袍服冠冕,改为古县令装束的同时,又将“豹神庙”改称为“西门大夫祠”。该祠于1924年毁于战火,现仅存宋、明、清和明国时的石碑,但是大部分石碑上字迹漫漶,难以辨认年代。由于年久失修,西门豹祠只剩一壁残垣。2010年,西门豹祠遗址修建了围墙,准备重建西门豹祠。然由于资金短缺,也仅仅修建了围墙把地址圈起来而已。
河南境内现存有关西门豹的碑刻较多,著名的有两通,即《西门豹祠堂碑》和《西门大夫庙记碑》。《西门豹祠堂碑》全称《清河王高岳造西门豹祠堂碑》,北齐天保五年(554年)立,高2.27米,宽1.63米,口光族撰,姚元标书,江希遵篆额,潘显珍刊石。碑阳隶书29行,每行44字;碑阴正书6列,每列计33字。额篆书阳文“西门君之碑颂”2行6字。书法方整茂丽,宽博劲挺。清杨守敬《平碑记》曾评价道:“书法变古劲为丰腴,波磔亦不用折刀头之法,竟与正书相去不远。北齐一代分书多如此类,虽不及元魏之峭拔,亦无寒俭之气。”
而刻于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七月的《西门大夫庙记碑》,为马益之兄马常撰文,马益等人共立,无书丹人姓名。该碑通高1.73米,宽0.90米,厚0.18米,额篆书“西门大夫庙记”6字。碑文楷书,22行,满行34字。碑文除颂扬了战国时魏国邺县令西门豹破除迷信,革除为河伯娶妇的恶习,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绩外,对马益改西门豹塑像的装饰和西门豹祠称号的做法也进行了肯定。是一通很有史料价值的碑刻。
眼下的西门大夫祠遗址上,除《西门大夫庙记碑》外,还有明弘治七年(1494年)立的《重修魏邺令二公庙记碑》、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立的《重修邺二大夫祠记碑》及一通地界碑。这些碑刻都十分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