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建墓修坟
(2010-12-18 15:16:39)
标签:
孔子孟子曲阜春秋鲁国 |
分类: 品史记 |
孔子名丘,字仲尼,大致生活于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间,春秋时期鲁国陬邑昌平乡(今曲阜市南辛镇)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曾编撰有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有关史料记载,孔子逝世时,已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里。
其实,孔子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对我国丧葬制度的变革也曾起过较大的推动作用。
据史料记载,在人类生活早期,是没有修坟建墓习俗的。亲人去世后也不埋葬,而是把尸体抛在荒郊旷野,去让“狐狸食之,蝇蜗咕嘬之”(《孟子·腾文公上》)。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升和灵魂观念的形成,活着的人们已难以忍让逝去的亲人再暴尸荒野,开始将尸体掩埋土中,于是“墓”出现了。“墓”的古义是“葬而不坟”。早期的墓很简单,只是向地下开掘一个竖穴,将尸体放于底部,周围有一些柔软的树枝、树皮和乱草加以裹衬,再用土填实,地面上不留任何标志,这种“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的葬法,自上古一直延续到孔子生活的时期。即使西周时期虽说厚葬已成风气,如《白虎通》记载:“周人教以文,曰死者将去,不可又得,故旁宾客之也”这时,天子的棺椁已有四重之多。但地面上依旧是“不封不树”的。
孔子起初也是推崇“不封不树”的。待他在鲁国当了大官后,衣锦还乡,回到家乡想祭拜他的父亲时,却难寻其墓。自此起,孔子的观点有了大的转折,由主张“不封不树”,发展到主张在地面上“封土植树”。于是,流传至今的人死后“修坟建墓”的习俗便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