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古玩商历史文化收藏家文物艺术品投资 |
分类: 感悟收藏 |
我们知道旧时的古玩商人,大多都是能说会道者。他们不仅见多识广,博闻强记,而且善编故事,常常靠自己的吐莲之舌,三下五除二就搞定了顾客。那么,他们的语言艺术是从哪里学来的呢?
按理说中国教育向来有“家学”一说,说某某人学识渊博,主要是家学渊源。即其家人学识渊博,又注重孩子的教育,孩子们在自家里,从长者们的言传身教中得到了许多知识。其实,除去一少部分大宅门里出来的旧古玩商外,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其家庭背景是相当贫苦的。比如清末民国北京大古玩商岳彬就是一个出身较苦,仅仅受过启蒙教育的人。实际上,旧时更多古玩商获得知识,走的是另外一条道,即“店学”。
所谓“店学”,就是古玩商在当伙计时,不仅要帮助老板辛苦打理生意,更要时时处处留心,不断地从老板或者来店闲坐的“行里人”、文化人口中学到有关的古玩知识。我们知道,虽说古玩行并不神秘,但也并不是谁想干都能干的。起码要求从业者要有悟性,记忆力要好。旧时的北京正规古玩店,往往是白天做买卖,晚上老板领着伙计读书学习。
不论古玩商人文化水平高低,但是他们人人都是在文化人堆儿中“薰”出来的。古玩商人买到一件古玩,绝不会买完了马上出手卖给别人。他们常常要拿回店或家里,反复摆弄、琢磨,认识点字的人要查书,不识字的人要问熟人。这在古玩商人中叫“弄明白”。这个弄明白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文化的过程。
如果古玩店买了一件东西,古玩商为了弄明白,常常要下一番功夫。弄明白了,也等于学习了一课。买卖“打眼”(买了假货或漏了精品)了,也是给自己上了一堂重要的课。同时,平日为了表示自己的儒商身份,也要张口“上三代”,闭口“清中叶”(只要够上晚清,就说“清中叶”)。至于什么“青藤白阳,四王八大”,随口就来。显然就是大学问家一个,可实际上,这些知识有的说不定就是他在古玩店当学徒时偷听来的。
如果说学习要有动力的话,挣钱、吃饭、养家糊口就是旧时古玩商人的学习动能。知识可以给人以力量,更能改变人的命运。古玩商人长年累月坚持不懈地学习,不仅使他们的生意风生水起,越做越大,而且也使其本人完成了从无知到有知的转变,实现了人生新的跨越。因此,许多功成名就的大古玩商,每每提起早年的“店学”,虽说比较辛苦,然无不充满着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