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古玩商的出身并不神秘
(2010-04-15 10:48:23)
标签:
北京琉璃厂大宅门古玩商收藏家明清家具 |
分类: 感悟收藏 |
有道是:隔行如隔山。旧古玩商人由于其职业的特点,使其具有相当的神秘感。比如其着装就显得与众不同。在旧古玩店里,早晨一落门板,店里都是穿长袍的,只有后柜搬搬弄弄的人,才穿着短小裤小袄,不过他们大都都是学徒。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北京琉璃厂还有个别古玩商时常穿着长袍坎肩,头上甚至还戴着一顶瓜皮小帽。
其实古玩商人同样是买卖人,其来源并不神秘,大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练”出来的:这类古玩商人旧时又被戏称为穿“木头裙子”出身。“木头裙子”是指古玩店里的木柜台,穿“木头裙子”自然是指古玩店里的学徒出身。他们大多从十几岁就学做生意,耳濡目染,是被一天天地“薰”出来的。他们做学徒时非常辛苦:不仅要沏茶倒水,有时还要替内掌柜哄孩子;不仅要站柜台,应付门市上的顾客、下户、跑市场,蹬三轮去拉货,而且掌柜家里的活儿伙计也要干。据著名的碑帖专家、北京琉璃厂墨宝斋的老掌柜马宝山先生回忆说:当时学徒期是三年加一节,这期间不准回家。学徒的活主要是搞卫生做杂务,小店铺还要帮内掌柜的伺候孩子,想学东西主要是靠晚上。据马宝山本人讲,他在当学徒时,记碑帖名,学装裱、捶拓、辨别原拓和翻刻,几乎都是晚饭后学的。可以说直到成为“大同事”,能买卖“大号儿”,才可望成为古玩店的掌柜。
其二、“玩儿”出来的。“玩”出来的古玩商人又分大小。大玩家多出在“大宅门”里:家里或者是有权有势的官宦人家;或者是有钱的富户大贾。有权有势的官宦人家,像北京的王府和京官的高官,在任时有人送礼,瓷器字画、珠宝玉器样样有。当时的主人附庸风雅,喜欢摆弄古玩,于是家藏颇丰。辛亥革命后,社会出现了大变革,这些官宦人家,尤其是旗人,他们大多断了皇粮,只能靠变卖文物度日。这些人起初并不懂文物,可他们越卖越精。虽说仓促间也卖过“漏儿”,把好的东西当成不值钱的卖了,可有过教训,也学了经验。后来也能把赝品吹得天花乱坠,打过“行里人”的“眼”。他们想,家里东西(文物)那么多,与其让别人卖,还不如自己开一个门脸,自己干。过去北京灯市口的古玩店,就有清朝内务府人开设的。上海、天津的有钱人(如银行家),也有把家当拿出一部分来,投资古玩店,或者入股,或者招股,自己“下海”当起古玩商人,干起古玩业来了。
其三、连“玩”加“练”出来的。比如当年的天津就有一个担大筐打鼓儿的,人称“穷王”。起初是走街串巷收点衣服、老表,拿到鬼市上出卖。越卖越长能耐,就跑古玩店去卖。后来,索性不买普通的旧物了,转向文物。再后来,“穷王”扔下大筐、小鼓,夹着个小蓝包,专门出入大宅门收购古玩,终于成了一名古玩商人。这类人很多,甚至于有送煤的、铁路工人。他们的成长道路,一般是先收点贱价古玩,再领道儿当中介人,赚点跑道费,最终成了古玩商人。
另外也有靠亲友接引,被亲友带入古玩业,成为古玩商人的。由于旧时古玩业赚钱相对容易,所以当时喜欢当古玩商的人很多。不过,这些人多数只能算是古玩小贩,成大气候的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