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正说
(2010-03-23 07:26:22)
标签:
瓷器陶器高岭土东汉透光性杂谈历史收藏爱好者艺术品投资历史文化 |
分类: 学瓷记 |
陶瓷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须臾不可离开的伴侣,人们对它似乎很熟悉。其实不然。不仅我们许多人说不清它的历史,而且有关陶瓷的概念有时也是模糊不清的。比如在许多人的意识里陶和瓷是不分的,是一回事。事实上陶瓷不仅有高古陶瓷和后仿陶瓷之分,而且即使陶和瓷本身也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高古陶瓷指各个历史时期生产的,其出发点是以使用或欣赏为主要目的的各种陶瓷。它既包括日用陶瓷,也包括观赏陶瓷。而后仿陶瓷则是指以崇古慕古为出发点而制作的仿制品,甚至不惜工本以达到逼真甚至“乱真”的效果。具体地说后仿陶瓷又分可为仿制前朝产品并落上本朝年号或直接落有前朝年号的两个部分。但无论是何种情况,其制作的目的无一例外都是以崇古慕古为出发点的,而不是为了在市场上欺世骗钱。当制作的目的有了本质的变化,变成以假充真来谋取暴利时,其制作的无论如何逼真的仿品都只能称作赝品。仿品和赝品尽管制作的目的不同,但都是以真器为摹本,并且力图以最小的投入向最大的相似靠近。至于那些随心臆造、不伦不类、没有丝毫艺术价值的东西,我们则只能斥其为伪品。
高古陶瓷和后仿陶瓷的划分又是相对的。早期的后仿陶瓷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自然也成了高古陶瓷。以如昨天的媳妇,相对于今天的儿媳来说自然也成了婆婆。比如说,明清时期的官窑仿宋代瓷器;清代的官窑仿明代瓷器等。
陶与瓷的区别大致体现在六个方面:其一、制胎原料不同。瓷器的原料是瓷土,以高岭土为主;而陶器的原料则是陶土。不过后期陶器的原料中也含有一定量的高岭土,甚至有完全用高岭土的。其二、烧成温度不同。瓷器的烧成温度一般都要在1200度以上;而陶器的烧成温度一般在700-800度即可。部分采用了高岭土的硬质陶器的烧成温度要达到1000度左右。其三、器物是否施釉。瓷器表面一般都施有高温釉;陶器表面一般不施釉或仅施低温釉。其四、有无吸水性。瓷器没有吸水性或吸水率极低,一般在1%以下;陶器一般都有较强的吸水性。其五、有无透光性。瓷器具有透光性;而陶器不具有透光性。其六、出现的早晚有异。瓷器的产生历史相对较晚,真正意义上的瓷器大概出现在东汉时期,距今只有1800余年的历史;而陶器的生产历史则极其悠久。据考古资料显示,我国陶器的制造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
我们把早期瓷器称作原始瓷,是因为它属于瓷器生产的早期和低级阶段。比如说吸水率和显气孔率都比较高,釉层薄而且容易剥落,制作工艺比较原始等。它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我国的商代。原始瓷在我国首先出现,这与我国许多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瓷石、高岭土原料有关。
商周时期是从陶器过渡到瓷器的渐进阶段,也是原始青瓷的发生发展阶段。当时有一部分陶器用高岭土做胎子的原料,一方面提高了烧成温度,使胎质坚硬,不渗水;另一方面也使胎子的颜色由深变浅,提高了洁白度。器物表面施一层用草木灰和瓷石配合而成的高温釉,经过1200度以上高温烧制后,胎釉结合在一起,使器物具备了瓷器的特征。但当时制作工艺水平低下,胎中还是含有一定量的铁成分,在略低的温度中烧结,颜色较深,透光性较差。因工艺不稳定,铁含量和烧成气氛不能自如控制,釉色也不好掌握,所以具有一定的原始性。
考古发现,一直到西汉时期这一现象都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这一时期生产的原始青瓷所涂的釉大多是用石灰石加粘土配制而成,在氧化气氛中烧成的。由于含有过多的铁元素,所以呈色多为青绿、黄绿、灰绿、褐绿等颜色。器表多拍印米字纹、方格纹、麻布纹、圆圈纹、曲折纹、叶脉纹、篦纹、水波纹、云雷纹等纹饰。主要器型有:尊、葫、盂、罐、盖罐、提梁壶、鼎、瓮、簋、酹、杯、钵等,绝大部分器型都是仿当时的青铜器。
把瓷器出现的时间定在东汉,是有大量考古资料作依据的。在浙江上虞、宁波、慈溪、永嘉等地发现的截止目前我国最早的瓷窑遗址,其年代就属东汉。另外,在河南洛阳、河北安平、安徽亳州、湖南益阳、湖北当阳等东汉晚期墓葬和江苏高邮邵家沟汉代遗址中,也都曾发现过瓷制品。比如东汉“延熹七年”(公元164年)墓中出土的麻布纹器系青瓷罐;“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出土的青瓷耳杯、五联罐、水井、熏炉;“熹平五年”纪年墓中发现的青瓷罐等。这些有确凿年代可考的青瓷器的发现,使我们确信,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瓷器出现不会迟于东汉。因此说把瓷器出现的年代定为东汉晚期,是比较确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