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木匠皇帝”明熹宗

(2009-11-21 11:39:04)
标签:

明熹宗

张廷玉

紫禁城

魏忠贤

宋太祖

分类: 收藏趣事
    明代的皇帝多是有个性的:有的先和尚后皇帝,如明太祖朱元璋;有的先皇帝后和尚,如明惠帝朱允炆;有的二十多年都不上朝值班,如明神宗朱翊钧;有的觉得当皇帝不过瘾,而自封为大将军,开酒楼卖猪肉,如明武宗朱厚照;还有的就是当皇帝极不称职,却是一个出色木匠,如明熹宗朱由校。
    朱由校,有明一代第十五任天子,庙号为明熹宗。“熹”宗原本是“嬉”宗,但堂堂皇帝怎能以嬉戏为荣?因此,就改成了“熹”。遍查中国二十四史上的皇帝,似乎也只有他得了这个“熹”字。“熹”字本有光明的含义,但对他来说,却是“熹微,日欲暮也”,是明朝垂亡的象征。明熹宗其全称应是“熹宗达天阐道敦孝笃友张文襄武靖穆庄勤皇帝”。这样的称号可以说是集所有褒词于一体了,只可惜名不副实,对他而言反而成了绝大的讽刺。他年号天启,而“天启”二字出自《左传》,意为“天开辟了统治者之道”。想到大明在他身后不久即亡,这样的年号同样徒令后人耻笑而已。朱由校通共在位七年,即自公元1620年至公元1627年,也就是泰昌元年九月初至天启七年八月底。
    明熹宗朱由校被人称为“木匠皇帝”,一方面是因为他没有文化、不懂治国,另一方面,却也不排除清朝统治者别有用心的丑化,目的自然在于贬低前朝皇帝以反衬出满族皇帝的“英明”。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治国方面平庸无为的明熹宗,不仅喜好木匠活,而且技术非常了得。
    如前所述,明熹宗之所以喜好木匠活是因为他几乎没受过教育。对于一个近于文盲而又身份特殊的人来说,没有花天酒地、荒淫无度,那已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在当上了皇帝之后,朱由校成天都忙着做些什么呢? 就现有的史料来看,他资质聪明,秉性也并不暴虐,比起南朝齐废帝东昏侯等人来,是好得太多了。跟他父亲不同,朱由校不好女色,原因大概有二:一是他实在太醉心于当他的木匠,二是怕后妃烦絮。传说中他显得比较奢侈的做法,是派人从云南飞马传送来他最爱吃的云南名产“鸡枞”(真菌的一种,菌盖圆锥型,中央凸起,熟时微黄色,可以吃)。每年雨季一到,就有皇上的亲信大臣专门到云南做好安排,每天将现采集的新鲜“鸡枞”收在一起,有专人通过各地的驿站,飞马向京中传送。如此以来,大有唐时杨贵妃为吃鲜荔枝,一骑红尘妃子笑,却不知跑死多少马的意味。

但最有意思的是,如果生在现代,他很可能成为一位科学家。在木工技艺方面,明熹宗有许多的发明创造,颇符合今日科技创新之要求。据说,当时匠人制造的床具极其笨重,需要十几人才能搬动,不仅用料费,而且样式也极其普通。

明熹宗便自己琢磨,设计图样,亲自锯木钉板,用一年多工夫造出了一张床。不仅床板可以折叠,携带移动都很方便,而且床架上还雕有各种花纹,美观大方,为当时的工匠所叹服。

朱由校可以说自幼便有木匠的天份。他不仅经常沉迷于刀锯斧凿和油漆的木匠活之中,而且技巧娴熟,一般的能工巧匠只能望尘莫及。据说,凡是他所看过的木器用具、亭台楼榭,他都能够做出来。凡刀锯斧凿、丹青揉漆之类的木匠活,他都要亲自操作,乐此不疲,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他亲手造的漆器、床、梳匣等,均装饰五彩,精巧绝伦,出人意料。据《先拨志》载:“斧斤之属,皆躬自操之。虽巧匠,不能过焉。”文献载其“朝夕营造,每营造得意,即膳饮可忘,寒暑罔觉”。

朱由校还善用木材做小玩具。他做的小木人,男女老少,极具神态,不仅五官四肢,无不备具,而且动作亦惟妙惟肖。朱由校还曾派内监把他的作品拿到市面上去出售,世人都以重价购买。朱由校更加高兴,做木工往往到下半夜也不休息,并常令身边太监做他的助手。

明熹宗的漆工活也很在行。从配料到上漆,他都自己动手,并喜欢创造新花样,让身旁太监们欣赏评论。明熹宗还喜欢在木制器物上发挥自己的雕镂技艺。在他制作的十座护灯小屏上,雕刻着《寒雀争梅图》,形象极其逼真。《明宫杂咏》上有诗吟道:“御制十灯屏,司农不患贫。沈香刻寒雀,论价十万缗。”

明熹宗还自己做水傀儡的木人与戏台。他做的木人约高二尺,有双臂但无腿足,上涂五色油漆,彩画如生,每个小木人下面的平底处均安一榫卯,用长三尺多的竹板支撑着。另外,有一个用大木头凿成的长宽各一丈的方木池,上面添水七分满,水内放有活鱼、蟹虾、水藻之类的海货,使之浮于水面。再用凳子支起小方木池,周围用纱围成屏幕,竹板设在围屏下,游移拽动,这样就形成了水傀儡的戏台。在屏幕的后面,有一艺人随剧情用竹片将小木人托浮水上,游斗玩耍,并伴有鼓声喧哗。当时,宫中常演的剧目有《东方朔偷桃》、《三保太监下西洋》、《八仙过海》、《孙行者大闹龙宫》等,装束新奇,扮演巧妙,活灵活现。明熹宗不仅做得如醉如痴,看得也是如醉如痴。

每到冬季,西苑冰池封冻,冰不仅厚而且滑,明熹宗便命令一群太监随他一起玩冰戏。他亲自为自己设计了一个小拖床,床面小巧玲珑,仅容一人,涂红漆,上有一顶篷,周围以红绸缎为栏,前后都设有挂绳的小钩。明熹宗往往坐在拖床上,让太监们拉引绳子,一部分人在岸上用绳牵引,一部分人在床前引导,另一部分人在床后推行。三面用力,拖床行进速度极快,瞬息之间就可往返数里。
    明熹宗还发明了中国最早的喷泉,宫中的人都叫这种喷泉为铜缸水戏,这在当时可是天下一绝。那时宫中都用铜缸或是木桶盛水饮用,他就在这些盛水的容器下方凿一个小孔,在里面设置机关,机关一操作,缸中的水就能飞散出来,有时泻如瀑布,有时又散若飞雪,最后变成一根玉柱,击打着放在缸外面的许多小木球,木球浮在水尖上,随着水的喷吐而跳跃不已,久久不息。每当玩这个游戏时,明熹宗都要和他的嫔妃们一起在旁边观赏。随侍的妃子和宫女都拍手赞叹,对皇帝钦佩不已。这大概是明熹宗最高兴最得意的时候!

    明熹宗还想做一个出色的建筑师。可做皇长孙的时候,因为不受重视,万历皇帝自然不可能给他一座不相干的宫殿拆了重造。一登九五,富有四海,始得大显身手。他孜孜不倦,“膳饮亦忘”,由此可见其创造欲的旺盛。同时这对他来说,也是“学以致用”。他曾经在宫中仿照乾清宫的样式,做了一座微缩模型宫殿,高不过三四尺,但其中曲折微妙,巧夺天工。

    后来他终于在现实中过了一把建筑师的瘾。天启五六年间,朝廷对紫禁城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三座主殿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建。

    明熹宗在工程中大显身手,从起柱到上梁,再到外部装饰,他都亲临现场,仔细指导,高兴了还会当场脱掉外衣,卷起袖子,和工匠们一起大干一场。有时他心血来潮,在宫中兴建一些小巧别致的房屋,内设精密的机关。建成后他总是高兴得手舞足蹈,对自己的作品很是得意,找来身边所有的人一起欣赏。时间一长,他的兴趣过去了,就派人即刻毁掉,再重新建造别的花样。他总是在建了拆、拆了建中玩得乐此不疲。有一次他竟然做了个花园,里面有路可以走人,水可以流动,鸟在里面还可以唱歌。

    除木工活外,明熹宗还喜欢踢球,常与太监在长乐宫踢球取乐。明熹宗觉着玩起来不过瘾,就亲手设计,建造了五所蹴园堂。明熹宗也喜欢雕刻。他擅长雕琢玉石,作品颇为精巧。他曾经赐给客氏、魏忠贤二人金印,各重三百两。魏忠贤的印中,刻有“钦赐顾命元臣”数字,客氏的印中,刻有“钦赐奉圣夫人”数字。明熹宗经常刻制玉石,时常随刻随赐给身边的宫女太监,不计其数。

    明熹宗曾经在懋勤殿里设置了一个四周封闭的隧道,让戏班子在大殿中的隧道里面演戏。有一次演《金牌记》(即皇帝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的故事),到《疯僧骂秦桧》一出时,魏忠贤因面子上已经有些挂不住,起身离开。明熹宗心中明白,外面的百姓都将魏忠贤比作秦桧。他故意命戏子先停下来,派人去找魏忠贤,一定要让他到场再演,还是客氏求情才作罢。看来明熹宗这人也不是真的糊涂,不过只要魏忠贤不危及到他的皇位,他也就睁只眼闭只眼。到了觉得看戏不能尽兴的时候,明熹宗还带着太监们亲自登台演宋太祖雪夜里访赵普的故事。他亲自扮演宋太祖赵匡胤,虽然是夏天,也模仿戏中人物穿着皮裘,以此为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