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亲子公益,教孩子学会感激

(2010-07-26 21:14:56)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育

http://s10/bmiddle/6266b097t83637d2270d9&690&690

    书上说,为人父母,应该教孩子怀有一颗感恩的心。而听着简单,做起来却很难,难就难在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去“教”。感谢、感恩、感激......一切有感而发,而感从心生,是一种心态,一种对事物发展的反应和理解表现出不同的思想状态和观点。儿童心理教育,彤妈也一直是慎入的,因为孩子的成长速度惊人,很多时候处于心理的敏感期,没有十足的把握真不敢随意干预和塑造小人的“想法”。然而,教育是需要勇气的,而教育方法是要用最适合自己孩子的!

    没想到,我的勇气换来了女儿不小的变化:曾经被我戏称为“小抠”的女儿,无论何时何地具有一贯的“三不”作风——即不道谢、不分享、不给予。而今,小妞从别人手里接过自己喜欢的东西会主动说“谢谢!”;吃饭前,看着热腾腾香喷喷的饭菜也是先主动道谢再动勺;肯把自己手中的甜甜圈掰一半给其他小朋友吃;在幼儿园里负责给小朋友发书、收书,丝毫不在乎自己有没有的看,有没有的玩,“小班长”做得不亦乎..........  谈到方法,也没什么特别,关键是“以己之长补己之短”,孩子的心理从感动到感恩再到感激,需要一个成长过程,家人的理解、宽容、爱心、耐心、循循善诱一个都不能少,因为这些才是孩子心理成长的沃土、阳光、营养剂,而道谢、分享、给予这些行为实际上是孩子心理成长的表现而不是目标。

   “分享”对于孩子来说,最初只是物质的交换,再来即是与其他小朋友的交际方式,看似“自私”的孩子只是在小心的保护属于自己的一切,我们需要理解她正常的成长心理。但我们希望孩子从小就能够充满爱心,把属于她的东西无私地分享、给予甚至奉献给需要帮助的人,让她懂得——分享的行为实际上是心灵的交换,感激的意义在于奉献。女儿喜欢被鼓励、赞扬、信任,喜欢模仿并在做力所能及的事的同时主动尝试新鲜事物,于是,结合这些性格和心理特征我们选择带她一起做公益。彤妈曾经是青年志愿者中的一员,深知服务于社会公众的福祉和利益是能够锻造、净化身心、体现人生价值的的善举,如果让孩子从小就能够拥有公益品格,那对她来讲也许是生命中最有价值的记忆。同时,在公益行动中每个人都是在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众多的公益项目总能尝试不同的“奉献”,然而公益行动带来最多的是恰恰是感谢的赞扬、感恩的鼓励和感激的信任。对!它一定适合我的孩子!

公益之路

  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大地震,彤彤2个月零6天,妈妈代彤彤通过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向灾区捐款200元。(当时的初衷是想奉献一份爱心,给孩子留个记忆)

 

  2010年1月9日,参加丽家宝贝组织的爱心慈善公益活动,彤彤1岁10个月零3天,彤彤向希望之家孤残弃婴福利机构捐赠衣裤鞋袜15件,玩具5件,图书10本。
  2010年4月4日,参加北京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基金会“援助西南五省干旱地区专项募捐——一元钱,一瓶水行动”,彤彤1岁零28天,在石景山游乐园向西南旱区捐献自己第一笔存钱罐存款5元。

  2010年4月21日,参加金苹果幼儿园组织的为玉树地震灾区捐款活动,彤彤1岁1个月零15天,向地震灾区捐献自己第二笔存钱罐存款20元

   现在女儿2岁4个月,稚嫩的生命刚刚开始,公益之路也刚刚以她自己的奉献迈出了第一步,然而心境因感激而舒展,相貌因感激而美丽,人格因感激而升华。我们期待有一天她能主动成为志愿者中的一员,将志愿者的标志自豪地戴在胸前,让自己的汗水在太阳下闪光,让年轻如火的生命更有意义!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