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厂问古斋(图片来自网络,谢谢原作者)
我们在收拾公公留下的遗物时,发现有他收藏的两幅字和一幅画。其中一幅是“精、气、神”三个大字,下面有画家对“精、气、神”的注释:“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会用三宝天地通。”并特地注明“书此以奉潘云程先生存赏并正之”。另外一幅是一个大大的墨宝,遗憾的是我俩猜了一阵都不敢确认,还有一幅仕女图。我们凭直觉,很喜欢“精气神”这一幅,决定裱出来挂在客厅的墙上。
上周三的下午,我们来到了琉璃厂文化街,走进了中国书店一侧的问古斋画廊,一位中年姓陶的女士接待了我们。她接过龙江手中递上的字,看了一眼立即说:“这是米南阳先生的字,米南阳在中国书法界可有一定的地位!”然后,她问了我们裱字的要求,告诉了我们手工裱字的价格,并对字幅进行了拍照,用微信传给龙江做为依据,最后为我们开好了单据。至此我们为这幅字能到琉璃厂的问古斋裱,心中十分满意。我想如果公公在世,知道我们能如此对待这幅字,该有多么欣慰!
接下来,龙江又拿出公公收藏的另一幅字和仕女图,请陶老师确认。她展开那幅字立即说:“这是一笔虎!但作者没有名气。”那幅仕女图,她看后说:“这不是画的,是印的。你一拿出来,我凭纸的声音就能听出它不是宣纸。”哎呀,我俩真是服了,这位陶女士真是术业有专攻,不得不令人佩服!
我们带着佩服和收获走出了问古斋,决定到琉璃厂文化街转转。下午四点多的光景,秋阳柔和地洒在这些雕廊画栋的建筑上。中国书店、鼎琳轩、燕皖阁、集贤阁,光听听这些店名,就书卷气十足,令人微醺;一辆人力三轮车载着两位美女从我们身边而过,在这样古香古色的街道上,他们的巧遇显得相得益彰,充满了老北京的气息。我们走进了中国书店,没想到里面别有洞天。小的字画店、印章店、古玩店、字画拍卖店鳞次栉比,长长的走廊,中间是一个庭院,庭院内红色的廊柱和老式的玻璃门窗,院子里的柿子树、石榴树硕果累累。此时光影正好,立即隔着走廊玻璃拍了几张照片。我们走进了一个临街的店铺,字、画、笔墨纸砚琳琅满目。突然,两个店铺之间的一条小胡同吸引了我们。这个小胡同长只有十多米,宽约一米,原名“小香厂”。清末、民国以来,有姜姓在此开设“文明书局”,故“文明胡同”延用至今。胡同口的门楼上挂着“我家小院”的牌匾,牌匾四周画栋雕梁,门楼往里延伸,上方有绿叶衬托下的两排红灯笼,胡同虽小但十分吸人眼球。顺着小胡同走进去,这确实是一条死胡同,到底右转是一座北京十分平常的居民院落。
从琉璃厂东街出来,我们过天桥来到琉璃厂西街,走进闻名遐迩的荣宝斋。荣宝斋的门脸儿正在维修,门外脚手架林立。但走上高台阶,进得门来,立即被过厅黃永玉的巨幅《荷花图》所震撼和吸引。真是壮观!色彩的艳丽和强烈,印证了他对荷花的钟爱有加,印证了他的乐观和对生活的热爱。我们一再感叹:估计这五米多高的画作,将是荣宝斋的镇店之宝了吧!
我俩走进荣宝斋,真似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立即被荣宝斋浓郁的儒雅氛围和室内布局的精美所倾倒。之前是否来过,我已没有一点记忆。荣宝斋内除了装裱、收藏、鉴定、出售字画外,还专门有出售笔墨纸砚、各种扇面、印泥、镇尺、笔架等文房用具的柜台,还有展出的画廊。如果在字画方面有造诣的朋友走进荣宝斋,那一定是一场精神和视觉的盛宴,一定会流连忘返陶醉其中!
这是问古斋陶老师从微信上发给我们的托了一层的画心
中国书店内的庭院和走廊
隔着玻璃拍到的庭院
从胡同口往里望
从胡同口往外望
琉璃厂文化街一隅
从过街天桥上俯瞰琉璃厂文化街
黃永玉的巨幅《荷花图》
荣宝斋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