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博友“海的那边”的一月流水账,我也很有感慨。进入2021年,我的博客还没有属于自己的文字,那就也来一篇《一月流水账》吧!
新的一年开始了,没什么感觉,平凡的日子照常过。不过现在很怕过生日、过年,因为又年长了一岁,心中真有点慌慌呢!
年初看了博友“望林梅”关于陈彦长篇小说《装台》的博文,立即在喜马拉雅上找来边干家务边收听,一下就被吸引其中。《装台》的故事主角,是祖祖辈辈生活在西京城的刁顺子,他靠着肯出力吃苦,性格厚道又兼具一点处世必要的圆滑,组建起了自己的装台班子。作者围绕着他的家事与这一方使装台老少爷们能够养家糊口的舞台展开。《装台》里的两条主线并行,一条是在舞台上要进行的装台工作,一条则是刁顺子不得不面对的家中的一地鸡毛。小说故事跌宕起伏,矛盾冲突环环紧扣,故事中人物的命运看似无常又有常。小说刻画人物手法细腻,它以一个装台人的视角,描写了现实生活中的人生百态,在跌宕起伏中,塑造了一群生活在城市底层的边缘小人物,他们因自身生存属性的边缘化,过着谨小慎微的生活。但城市并没有因为他们是弱势群体而额外给予恩惠,城市生活在这群人身上呈现出更具普遍意义的苦难。作家王蒙这样评价:“他们虽然下苦,仍然有一种责任担当,他们卑微中有自己做人的底线,苦熬中有自己生活的期待,他们身上有人民千百年积累起来的诚朴忠厚,吃苦耐劳,宁可亏钱绝不亏心的种种可贵的中国精神。”小说的结尾并不是大团圆的结局,仍然是生命的脆弱与生命的坚毅并存。这是一部充满了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可遇而不可求的人间大戏,值得一看。
一月八日我收到了杨爱群老师,为我的博客文集(三)所作的序,读后既感动又心情难以平复。在茫茫人海中,能遇到知已多么难得,能得到杨老师这样中肯的评价,能遇到一位能读懂自己的朋友,又是多么幸运!第一次读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后,竟然有一种想流泪的感觉,我对自己也有点刮目相看了。不过我清楚杨老师笔下的春英,我不敢当,他评价的是一种精神,而这也一直是自己追逐和努力的方向。人不管到了哪个年龄段,都应该有一种精神追求,都希望自己还能有不断成长的空间,我想我不会辜负杨老师的期望,还会去继续追逐自己的文学梦,就把杨老师为我做的这篇序,当作自己一个新的起点吧!
第三本博客文集,在整理好文字后,自己在网上下载了深圳一家公司的金印客编辑排版软件,开始准备自己排版的。大致熟悉了一下操作程序,只初步尝试了一天,就望而生畏了。因为总坐在电脑前感觉颈椎不适,立即决定送到印刷社去排,考虑到为了一本书再去医院治颈椎不仅受罪,而且实在划不来。从11日送出去排版,到今天已整整二十天了。其间排版初稿出来后,要根据自己的要求不断发现问题,反复进行修改,还要与排版人员不断切磋,交流,其中包括校对自己的文字。这是一个需要细心且繁杂的过程,这次自己不急不燥一切顺其自然。当排版小样成书,自己拿到手中时,没有了出前两本博客文集时的激动与期盼,一切皆在预料中,这是对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最好诠释。
小学四年级的外孙齐齐,已经放假将近两周了,尽管每次期末考试成绩都不错,但放假后仍然忙得不亦乐乎。上英语小托福、学跨年级的学而思奥数课、参加学而思编程集训队,每天课程都排得满满的,只是可以早上睡个懒觉,踢几场足球了。这些10后的孩子已不能与他们80后的父母当年读书的状态同日而语。当下教育改革的乱象,为中小学生减负,已成了一句空洞而虚无的口号,孩子们压力越来越大,竞争越来越激烈,周末走在街头,父母带着孩子奔波于辅导班之间的身影随处可见。真不可预测他们这一代孩子会经历什么。
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上海的街头没有往年过年前人流见少的景象。随处可见采购年货的人们,他们开始囤冬笋、买腊肉、购黄花,准备做年夜饭上不可或缺的本帮菜——腌笃笋及红烧烤麸,不是周末的超市里结账台前也排起了长龙,大多是我们这些老年人。
那天在楼下,碰到了对门街坊家的阿姨,说起她能不能回河南老家过年,她的眼中泛起了泪花。家中有高龄患癌症晚期的老父,有已从外地回到家中过年的一双儿女,他的老公也在外打工不能回乡,她原本买好了四日离沪的车票,但想想从离沪到返乡要做几次核酸,回乡的政策还要隔离,她焦虑得晚上彻夜未眠。儿女还好说,她最怕在还能为父亲做点什么时不能尽孝。这防疫政策啊,为什么一到基层就变味、就层层加码,为什么不是中风险地区的百姓,回个家也要这样为难和纠结,当地的领导为什么不能因地制宜,而这样一刀切似的懒政?
今早在新闻中听到了张文宏的一段话:“非常敬佩就地过年的同志。没有谁会认为就地过年是理所当然的,确实做出了牺牲,大家可以将就地过年看作是为全中国人民所做出的贡献和慈善。”多么有人情味的张文宏,如果各地的父母官们都能这样通情达理,而不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懒政、庸政该有多好!
一月流水账到此打住。
(很遗憾,不知是自己电脑的原因还是新浪作怪照片发不上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