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蓝色骨头》:充满理想主义的亨利米勒

(2014-10-21 13:35:10)
标签:

杂谈

《蓝色骨头》是一部很牛逼的意识流艺术电影。

最近几年中国的艺术片走进了一条死胡同,只会平铺直叙的拍出像《过界男女》、《白日焰火》、《忘了去懂你》这种反应底层群体灰色内心世界的影片,可是《蓝色骨头》的出现让人惊艳。

对于走进电影院的观众来说,如果你是一边吃着爆米花,一边刷着微博发着微信,然后回过头来说没看懂,那我觉得你真心没救了,可能这辈子也就只能在“小时代”里“后会无期”了。

对于这部电影,首先你得看的懂然后才有资格去说喜不喜欢。

http://s11/large/001NHXJPzy6MZ7n41HY5a

多年前,我跟朋友常去宋庄跟一个画家喝酒。这个画家腿有点瘸,画风比较梦幻,画布上充斥着混乱的梦境。他从小没上过什么学,但是天资聪慧自学成才,那时候我们一边喝酒一边大聊陀思妥耶夫斯基,正好那年头我也是熟读陀翁,爱不释手,所以还算比较有共同语言。我只是好奇这个没上过学的画家怎么会那么喜欢读陀思妥耶夫斯基。我想,大抵是因为所有的艺术形式都是相通的缘故。

艺术都是相通的,真正的艺术作品在气质上也是相同的。也许它并不完美,甚至充满着瑕疵,但是只要它一出现在眼前,你就嗅到一股让人兴奋的荷尔蒙气息,而不是铜臭味儿或者装逼的骚气。

老崔没让人失望,就像他的音乐一样,这部电影在现在的中国电影市场上很难得。当年他的音乐很多人听不懂,现在他的电影同样有人看不明白,这他妈不奇怪。

《蓝色骨头》让我想到了《云图》。作为一种意识流电影的代表,《蓝色骨头》没有《云图》的大制作,所以还会有一些人敢于跳出来大言不惭的说什么“碎片化”、“故事不完整”之类的屁话。

当然,对于看惯了中国章回小说和网络小说的中国观众来说,这种意识流的表达方式无异于天书奇谈,可是《蓝色骨头》在某种程度上很像我喜欢的美国意识流作家亨利米勒的手法。

粗暴,反叛,混乱,而且色情来的那么直接,那么纯粹。我想要不是因为体制的限制,画面肯定还会更激烈。

http://s11/large/001NHXJPzy6MZ7nCMtA8a

再加上杜可风让整个画面风格变得非常唯美。伴随着高亢的女生《迷失的季节》,同性恋者孙洪在浴室水龙头下独舞,极度扭曲的身体让人简直无法呼吸,画面转换到幻想中的离别场景再切到三人排练场最后突然惊醒在残酷的领导审查室,三个转场如梦如幻。特别是孙洪的独舞带有强烈的舞台风格,几乎感染了所有观影的人。

所谓的意识流,以我通俗的理解就是:一个拼图的过程。导演不怀好意的把整个世界切成了好多块,打乱了循序;在看似杂乱无章的世界里,你需要开动脑筋一点一点去还原,最终一副美丽的画卷完整地展示在你的眼前。

对于这部电影,我觉得再从技术手段上和寓意上去解构已经失去了意义。真诚的艺术作品都会感染人,不管在什么年代,什么体制下。譬如《蓝色骨头》里因为鼓掌而被撤职的文工团女团长,还有德国电影《窃听风暴》里被艺术唤回人性的东德秘密警察。所不同的是,西方世界里“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人文思想在中国却鲜有发生。

http://s10/large/001NHXJPzy6MZ7pkSPn99

在这两个时代里,《迷失的季节》是人性自我发现的过程,她越发现越痛苦,越众叛亲离;而《蓝色骨头》却可以实现自我救赎。

他们都是对身边肮脏体制的反抗,有的不惜以生命为代价。

对“体制”的反抗是“某些人”的天性。每个时代,不管这个时代是以什么样子出现在人类面前,总有些人甘愿沉沦于水底当一条鱼,但也有“某些人”天生就是一只自由的鸟儿。

电影结尾带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无论是父亲、老板还是走调的小歌手似乎都在沉沦中被唤回了人性,实现了自我救赎。但现实却很残酷,女主人公原型是当年林立果的“妃子”张宁,离婚后她的儿子却惨遭杀害,没有机会做一个摇滚青年了。

亨利·米勒曾经说自己是一个“流氓无产阶级的游吟诗人”,老崔也一直在坚持,就像他歌里唱的那样,“这个感觉真让我舒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