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课标说教材”说课稿(栗心军)
(2020-12-18 20:15:11)“研课标说教材”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
片一: 我是七号选手,我“研课标说教材”的内容是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片二:我主要说三方面的内容: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教学建议。
片三:首先说课标。高中语文的课程目标是,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以下五个方面获得发展:
积累·整合 ——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
感受·鉴赏 ——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
思考·领悟 ——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
应用·拓展 ——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发现·创新 ——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
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组成 “语文1”至“语文5” 五个模块。
片四:
说教材。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教材编写意图、特点、体例、内容结构和知识技能的立体整合。
片五:教材编写意图,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提高语文能力,丰富语言积累,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片六:教材的编写特点:
(一)贯彻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落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全面达到高中语文教育的各项目标。
(二)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充分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
(三)适应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符合语文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
(四)突出语文课程的特点,便于指导学生自学。
(五)教科书选文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富于文化内涵,文质兼美,难易适度。
片七:教材的编写体例:灵活,避免了模式化,必修课程教材不是一册书对应一个课程模块,而是按课程内容综合设计成五个模块,每一册都以现代文、文言文、文学作品为侧重点,结合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
片八:说一下鲁人版高中语文的教材结构——包括必修教材1-5册、语文读本1-5册、选修教材。其中,必修教材每册的内容结构包括:学习主题、必读文本、自读文本、活动性学习专题、写作单元。
片九:必修五的知识结构、内在逻辑线索是——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通过文本学习综合探究、名著推荐与阅读、活动性学习专题、复习检测巩固等环节,提升综合能力,获得全面的语文素养。同时,做到优化整合,获得知识。
片十:必修五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立体整合:横向整合方面,必修五编排了四个单元,“人生的五彩梦、爱的生命乐章、深邃的人生感悟、以天下为己任”。 纵向整合方面,必修五依然遵循课程内容要求,进一步在品读文本中丰富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在梳理积累中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在写作平台上展示自己独特的风采,为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片十一:纵向整合具体体现如知识树所示——必修五依然以现代文、文言文、文学作品为侧重点,结合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
片十二:横向整合具体体现如知识树所示——
第一单元,青年毛泽东“激扬文字”“到中流击水”的壮志豪情,诗人屈原热爱祖国、九死未悔的高尚情怀,必将激发学生为实现崇高理想更加勤奋学习。
第二单元,刘兰芝与焦仲卿、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忠贞不渝,不仅谱写了爱的生命之歌,更让学生感受到经典文学作品的永恒魅力。
第三单元,面对人生,先秦哲人告诉我们要有一种“逍遥”的境界,唐代诗人则以狂放不羁的浩叹、悲愤沉郁的诗情和迷离凄美的伤感,表达了各自不同的感悟,启发学生深深思索。
第四单元,孟子诚心规劝君主“制民之产”,以使“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马丁·路德·金为了黑人民权赴汤蹈火,殒身不恤。先贤们以天下为己任,在人类进步的阶梯上留下了深深的脚印。
片十三:说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片十四:教学建议第一条——教材使用建议,阅读与鉴赏单元的学习重点要有新的考虑:现在的语文教材编写中,一个单元一个重点的做法,有优点也有缺点,优点是教师教学时更加有的放矢,学生一单元有一得;但也有缺点,就是这些单元学习重点构成线性排列,给人感觉似乎是整个单元就是为了训练某一个点,其他都可以不管或者难以兼顾。而课文却是丰富多彩的,可以跨越单元自组专题教学,更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更注重学生实际和个性化学习及进行研究性学习。
片十五:教学建议第二条——名著阅读建议,结合必修五的学习,可以给学生推荐阅读:《庄子》、《孟子》、唐诗宋词、中外戏剧、小说和现当代散文。
片十六:教学建议第三条——写作专题建议,必修五四个写作单元,包括片段练习、整篇作文训练。另外,还需加入高考作文序列训练和自由写作,以求让学生实现个性写作、创新写作、自主写作、规范写作。
片十七:阐述一下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坚持做到学习语文与实践语文相结合。教学策略,积极贯彻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立足基础,突出主干知识,重视学案导学,提高综合能力。
片十八:教学理念建议,坚持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挖掘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语文素养,再根据“学习活动”指导学生阅读写作。
片十九:教学策略建议,教学过程要始终依据课标和考纲、考情,以近三年高考题为例,在教学中引入高考题目,解析题型,梳理知识点,把握考题特点,让学生“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
片二十:单元教学示例 (第一单元)——
文本内容:必读文本《沁园春·长沙》和《离骚》,是诗词。自读文本《哦,香雪》和《远方》,是小说、散文。
教学重点:深刻理解作品内涵,有表情地朗读课文;揣摩鉴赏诗歌中用词、炼字的精妙;感悟诗歌中蕴含的意象。
教学难点:如何从文本特点出发,根据单元学习目标,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内容涉及诵读积累、感悟意象、知识拓展、写作等方面,如何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片二十一:第一单元备课思路阐述——
一、四篇文章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历史文化背景知识相对比较复杂,值得探究的问题很多,教师课前要作充分准备;但教学中对学生能引导多少则引导多少,不要求也不可能全面深入;
二、可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让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和生活体验,主动提出有关问题,展开质疑,进行思辨、讨论,老师适当点拔、讲解;
三、可以与历史、哲学展开跨学科的交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四、引导学生客观、辩证地分析文章中作者表露的某些观点,分辨其积极的与消极的方面。
片二十二:说评价建议。
评价应遵循几个基本原则:1.评价应以课程目标为基准,面向全体学生。2.评价要充分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不应片面地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3.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这是当前评价改革的重要理念和方向。
片二十三:必修课程的评价:阅读与鉴赏的评价——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准确解读,以及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处理能力。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评价,是阅读与鉴赏评价的重点。要重视评价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特别是对艺术形象的感悟和文本价值的独到理解,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
文言文阅读的评价,重点考察阅读不太艰深的文言文的能力,还要注意考察学生能否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国文化精神,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表达与交流的评价——
对写作的评价,应关注学生的写作态度和写作水平。
论述类文本写作的评价,应考察能否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用可靠的材料支撑观点。
实用类文本写作的评价,应考察学生能否根据此类文本中常用文体的特点和要求,完成常见实用文的写作。
口语交际的评价,应考察学生参与口语交际实践活动的态度,能否把握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善于倾听,在交流中捕捉重要的信息,清楚、准确、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片二十四:说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 课堂教学资源,教科书、工具书。
(二)课外学习资源,电影、电视、、网络、图书馆、博物馆、社会人文、自然等。
(三)校本资源和校际资源,校园文化、风土人情。
(四)教师对课程资源的重视和创造不可忽视。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参与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建设,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