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六)不含括号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2016-11-07 19:57:10)分类: 教学反思 |
三年级教科书里已经初步教学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以及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式题。学生已经初步知道: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应该先算乘法;算式里有除法和加、减法,应该先算除法;算式里有括号,应该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继续教学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算式里一般都有三个运算符号。要形成“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应该先算乘、除法”的认识。
运算顺序是人们共同遵循的计算规则,是一套完整而合理的规定。教学运算顺序和四则混合运算,既要让学生知道并遵守人们的共同规定,还要让他们体会这些规定的合理性,联系现实的素材,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运算顺序。
例1计算12×3+15×4,这是把两个乘积相加的三步计算,算式里的两个乘法可以同时计算是这道例题的教学重点。教材设计了一个购物情境:每副中国象棋卖12元,每副围棋卖15元,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一共要付多少元。解决这个问题只要把3副中国象棋的总价和4副围棋的总价相加,需要先分别算出3副中国象棋的钱和4副围棋的钱,这两个总价没有规定谁先算、谁后算的必要。所以,在列出的综合算式里,应该先算乘法,而且两个乘法可以同步完成。学生在这样的现实情境里,体验了运算顺序。但是同步的道理还是有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特别是乘除法在两边的时候,为什么可以同步,学生还需要时间和练习消化。
例1后面的“试一试”计算150+120÷6×5,算式里有乘、除法,还有加法。与例1不同之处是这里的乘法和除法不能同步计算,应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这道例题比例1难理解,因为没有了具体情境的支撑,仅仅依据计算法则进行推理,且有的学生对于后算的照抄下来始终不予真正意义上的理解。观察算式里的运算符号,获得的视觉信息作用于大脑,能激活储存在头脑里的运算顺序。就计算150+120÷6×5来说,算式里有乘、除法,还有加法,应该先算乘、除法(这是已有的运算顺序知识);120÷6×5这部分里只有乘、除法,应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这也是已有的运算顺序知识)。综合有关的两条运算顺序,决定分三步计算:先算120除以6的商,再把商乘5,最后把乘积与150相加。一道算式计算出结果以后,回顾一下所用的运算顺序以及计算步骤,从中获得体会就是在积累计算经验、总结计算策略。例1的“试一试”的后面,问学生:“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什么?”引导他们把原来的“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和“先算除法,再算加、减法”合并成“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这既是计算知识,也是计算经验。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之处就是依托学生自己的思考呈现,将各种各样的错误资源进行最大化的利用,让学生在甄别分析、自我纠错的过程中深化对运算顺序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