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谁看过这篇博文
加载中…
正文 字体大小:

《后会无期》:三个人、一个人与一代人

(2014-08-02 17:27:02)
标签:

影评

后会无期

韩寒

冯绍峰

陈柏霖

分类: 声色迷乱


对于80后的一代而言,“韩寒”是一个怎么也绕不过去的字眼。从当初叛逆的边缘少年成长为深刻有力的知识分子,韩寒的影响几乎伴随了整个80后一代的成长。知名学者陈丹青就曾经说过,韩寒“代表了80后价值取向的一面”。而对于韩寒而言,为自己代表的这一代人进行某些总结,也许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
我们没有在韩寒的文字中发现这种总结,但就在他的这部电影导演处女作《后会无期》中,我们却隐约的看到了这种努力。首先从形式上来说,《后会无期》几乎是一部淡化了时间、地点和人物命运的电影,整部电影给人最大的感觉就像是韩寒所写的一篇散文一般。在很多人看来,这部电影带有公路片的明显特征,但整部影片却一直在刻意忽略这种类型片最为突出的地域特征。在很多时候,电影根本就无心留恋沿途的风景,甚至只是以俯拍的手段来展示汽车在空旷的公路上一直前行镜头。也许,对于韩寒而言,影片里只有出发时候的“孤岛”和最终终点“西部”才有着某种特定含义,而其它在路上的一切,更多的是在展现着三个人物的特征。而最终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了一幅80后的集体画像。
从影片开场的设定来看,三人所处的“孤岛”更像是一个世外桃源,基本上指的就是一个人走向社会之前的家庭和校园。但是成长的“逃离”却又是必然和不可逃避的,而且对于80后一代人而言,这种“逃离”更夹杂着许多对抗的因素(韩寒自己就是典型例子),因此影片三人离开之前才会有一场看起来有些滑稽“爆炸”戏份。但是在这一代人心中,家庭和学校教育是同时伴随着伤痕与留恋的,因此才会有了影片中马浩汉的短短时间里两次“回不去”的感慨。
影片的主角应该是三个,但开场不久胡生就消失了,而在结尾处,马浩汉也没有了下落,只剩下了一个江河。这样的角色处理看起来有些莫名其妙,但实际上,这恰恰才是韩寒在这部影片中最为隐蔽的一个设定:这三个角色,其实是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个体的形象。也就是说,这三个人其实是同一形象的不同面和不同阶段而已。汽车开出了孤岛开始了长途跋涉,也就暗示着他们离开校园和家庭踏入社会开始了奋斗。很快,头脑简单的 胡生就不见了。在一定程度上,胡生这个形象代表了刚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身上所具有最为纯真的一面。这种纯真,有时候在很多世故的人眼中就真的如同“弱智”一般。胡生的不见就代表着这种纯真的迷失,永不再回来。而丢失了纯真的江河和马浩汉继续前行,两人则像是一体两面一样,代表了这一代人继续在理想与现实中奋力前行。江河代表了理想的一面,真诚且有坚持;而马浩汉则代表了现实的一面,世俗且玩世不恭。
冯绍峰饰演的马浩汉,代表了这一代人进入社会后变得世故的一面。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种世故到了社会上,几乎变得不堪一击。韩寒集中的表现了马浩汉的”爱情悲剧“,来展现这种”伪世故“的破灭:以为青梅竹马多年的邻家女孩,对自己完全没有感觉;通信多年、情深意长的女笔友,竟然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姐妹……韩寒几乎用近乎残忍的方式,来毁灭了这个角色对于一切美好的幻想,也展示了现实生活中这一代人爱情的现实。即使这样,这场噩梦还没有结束,在故事最后,以为自己洞悉社会、洞悉人心的马浩汉被一个骑行者彻底骗倒,连汽车都搭上了。而在这之后马浩汉的爆发则几乎完全是一种近乎失控的绝望与无助了。在这个角色身上,韩寒展现的是人性中所谓”成熟“和世故的一面,却依旧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露出本来的虚弱的真实面目。马浩汉最后不知所终,但其实已经不重要了,因为韩寒是通过这个角色来展现在复杂社会下想通过改变自己融入其中却最终难以迷失自我的悲剧。
电影的结尾,江河成了唯一出现的一个,其实这更是一种暗示,暗示着在纯真不可挽回、世故无力改变的情况下,最重要的还是要有一颗善良、热情和坚持的心。就影片的主旨来说,韩寒应该是安排了江河作为中心。这不仅仅是因为最后的结局是由他来完成,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角色身上寄托了韩寒对于80后一代最为集中的表达。从影片的整体上来说,韩寒是在用一部电影来为自己代表的这一代人“立传“,野心够大,勇气也可嘉。虽然影片因表现细节而对于整体结构有一定的影响,但其深刻的内涵与情怀却是当下很多影片国产电影中极为少见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