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新疆冬夏牧场转场中透视地理元素

(2016-03-28 11:06:34)
分类: 教研日志

从新疆冬夏牧场转场中透视地理元素

             

顾松明1  夏志芳2

(本文发表于《地理教学》2016年第6期) 

摘要本文从回归人文地理事像本质的视角出发,分析新疆天山冬夏牧场的形成机制,以高考地理试题为案例诠释冬夏牧场的地理内涵,重点阐释了天山牧民在冬夏牧场之间转场的地理诱因,聚焦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的诉求。

关键词冬夏牧场;透视;地理元素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是新时期中学地理教学的基点之一。笔者在日常地理教学中,努力将现实生活中的自然与人文事象与地理原理、规律进行有效嫁接,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又能引导学生融入生活的田野,揭开自然与人文现象的神秘面纱,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与方法。本文从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94页阅读素材《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与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出发,以天山冬夏牧场转场现象为例,透视人文事象背后的地理元素。

一、何为天山冬夏牧场

1 天山植被垂直分布图

 

 

从新疆冬夏牧场转场中透视地理元素

 

 

从新疆冬夏牧场转场中透视地理元素

2 天山冬夏牧场转场示意图

 

 

 

 

 


天山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植被呈垂直分布,季节性的牧场影响了牧民的生产和生活,形成了四季转场的放牧方式。从图2所示放牧的路线可知,冬季牧民在云杉林带以下海拔较低的草原放牧;春季转暖向高海拔(山地)草原转移;夏季在云杉林带以上海拔较高的(高山)草甸、草场放牧;秋季气温下降,向海拔较低的荒漠草原转移;而山麓牧草用于囤积过冬。因不同季节在不同海拔处的草场放牧,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草场资源,同时在某高度放牧时,其它高度的牧草得以恢复,有效保护了草场资源,促进了牧区可持续发展。

二、高考题诠释冬夏牧场

1.(1999年高考广东地理卷第34题,保留原题号,下同)34.图中表示的是地形剖面,以及对应的气候资料,读图回答。

3

 

从新疆冬夏牧场转场中透视地理元素

 

1)夏季月均温最小值出现在海拔约                                处。

2)冬季出现大面积逆温的两个地区中,地势起伏较大的位于天山       侧。

3)海拔2000m高度上,南北两坡年降水量分别约为250mm        mm;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                                                

4)只考虑温度高低,则天山北麓牲畜过冬的牧场应位于海拔            m

答案:(14500m左右(2)北(3570左右,北坡有来自北冰洋、大西洋的水汽补给(4)约2000

4

 

2.(2002年高考上海地理卷4243题)读图解释天山地区的地理现象。 从新疆冬夏牧场转场中透视地理元素

 

42.天山山地自然植被自下而上的变化是遵循陆地自然带分布的      地带性规律,据图判别天山南坡积雪冰川高度比北坡       (高、低)。天山南北地区利用天山冰雪融水发展        农业。

43.为了合理利用草场资源,天山北坡牧民在夏季应将牲畜赶往(  

A.高山草甸       B.山地草原      C.荒漠草原    D.山地草甸草原

下列牲畜中,新疆天山地区放牧的是(  

A.三河牛       B.伊犁马       C.滩羊     D.阿拉善骆驼

答案:42.垂直、高、绿洲(或灌溉)43.AB

3.(2015年高考江苏地理卷1112题)新疆牧民季节性地转场在冬、夏牧场之间。图5为新疆某地冬、夏牧场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112题。

高考资源网(ks5u.com),中国最大的高考网站,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5

 

 


11.图中四条转场线路最合理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2.牧民转场主要受(  

A.草场垂直分布影响       B.山前绿洲规模影响

C.草场水平分布影响       D.聚落分布的影响

答案:11.C 12.A

仅以例3来分析,本组试题以等高线地形图为情境考查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以及山地牧场转场的成因。值得提出的是《2016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说明》典型示例中第34题首次选用了江苏省外的高考试题(2015年高考上海地理卷第1516题)作为2016年高考样题,是对等高线地形图判读技能要求的回归,体现了地理核心素养的诉求。该题组以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为考点,重点考查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以及因地制宜的地理思想等,同时契合了解释自然现象,利用自然资源,防治自然灾害的现代自然地理学习诉求。

三、牧民转场的地理元素

通过百度搜索,20059月在K12“地理教学论坛”中也有关于天山冬夏牧场相关问题的研讨。最近,笔者与一位曾经在新疆服兵役的同事研讨,深入分析了天山牧场问题。从自然地理环境来看,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冬夏季温差很大,尤其是冬季气候寒冷,降水少,且山地多降雪天气,且多强风。从山地的降水机制来看,山腰出现云杉林是可以理解的,山地的气温和降水量随海拔的升高呈现有规律的变化,海拔越高、气温越低,而降水量先随海拔的增加而增加,到了一定高度之后,又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少,因此气温与降水的垂直性差异是形成山地立体利用的自然基础。从天山来看,海拔1500米以下为草原,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15002700米为云杉林带,年降水量400600毫米;27003500米为高山草原,为优良的夏季牧场,年降水量500600毫米;35003800米为寒冻荒漠,夏季有短期植物生长;3800米以上为冰川及常年积雪覆盖。海拔10003000米的中山地带冬季存在逆温层,气温高于山麓,向阳坡是冬季牧场。

   从牧民放牧的角度来看,草地与水源是满足牧民放牧的两个基本条件,牧民在冬夏牧场之间的转场,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之举。西北地区受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影响,春季(34月份)时,气温回升较快,牧民沿着山地开始向上“迁徙”,需要说明的是,这种迁徙过程是相对缓慢的,甚至在云杉林中也会有短暂的停息。到达夏季(78月份)时,随着高山冰雪融水的补给,高山草甸的草长势良好,满足了牲畜的需求。回看2015年高考江苏卷第11题“图中四条转场线路最合理的是”,正确答案选择的是转场线路 ,四条线路中线路地处山谷,且坡度相对最小,利于牲畜迁徙;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谷地中有溪流,满足牲畜饮水的需要,也是牧民需要考虑的元素之一。随着秋冬季节的来临,尤其在山地区域,气温下降较快,到了冬季,高海拔的山地上还会出现强风、暴雪等恶劣天气,所以向下迁徙比上山的速度要快。到了隆冬季节,牧民就停止转场,将牲畜安放在山麓地带,当地人俗称“冬窝子”,在冬窝子里面越冬,一是可以避风,二是有水源,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水甚至不结冰。当然,也会出现降雪天气,草地被雪覆盖。因此,牧民一方面适时清除掉草地上的积雪,让牲畜食用,另一方面亦需提前贮备好干草卷。

总之,日常教学中从各类即时、典型性的地理事象中透视地理元素,挖掘现象背后的地理诱因,采用主题学习的方式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重在过程与方法的落实。提升领悟水平,重在知识的内化与情感的体验。聚焦学生的高品质发展,重在能力的培养和兴趣的养成。

参考文献:

[1]袁孝亭,丁尧清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 2016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说明. [M]. 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5.1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