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摘:《你其实不懂儿童心理学》-文

(2019-01-22 17:51:06)
标签:

教育

文化

育儿

分类: 给孩子最好的爱--教育

孩子为什么撒娇:安全效应

【父母对孩子来说,可以发挥安全基地的作用。孩子在迎接陌生世界、挑战新事物的时候,需要相当大的勇气。如果遭遇失败或困难。安全感会让他产生继续挑战的勇气。

当父母在身边时,孩子常常会愿意尝试,那是因为他知道父母随时都会来帮助他。这种情况下的撒娇,其实有一种结盟的意义,对于孩子学习技能和探索世界是相当重要的。  

孩子对父母有依恋,所以撒娇,这是一种快乐的体验,因为他体会到与人接触的幸福。以与父母的接触的体验为基础,他会逐渐发展与他人的接触。所以,能充分感受到父母疼爱的孩子,会用撒娇来回报父母的爱,其日后的社交能力也会更强。  

在与父母的交往体验中,孩子逐渐学会表达自己的要求,也学会回应父母的要求,这就渐渐培养出他与周围人的交往能力。面对孩子撒娇,父母一定要意识到,有可能自己对孩子爱的方式出了问题,需要及时调整。】

【父母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可以从赏识孩子的点滴进步做起,多对孩子说“你真棒”。同样,当孩子试着做一件事而没有成功时,父母应该避免用语言和行动打击他。

父母应该把事和人分开,做一件事失败,并不意味着孩子的能力不够,只不过是因为孩子还没有熟练地掌握技巧而已。

一定要让孩子相信:一旦掌握了技巧,他就能把事情做好。让孩子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他会更快地建立自信。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发展特点,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千万不要让孩子一开始就做难度很高的事情,经历闾左绿白的过程。

如果让孩子总是经历失败,那对孩子建立自信肯定会有很坏的影响。人的局限很多都是来自于自己的心里设定。如果孩子有提多失败的阴影,他就很难取得突破。】

【孩子过度依赖父母,不但给父母的生活造成不便,而且对自己的成长发展也极为不利。父母拒绝留在孩子身边,其实也是必需的举措。孩子正是在伤心中意识到,自己应该独立,应该独自去应对很多事情。

这样,孩子就会战胜依赖心理,主动积极地去发现新天地,去和更多陌生人交往。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经历,只要自己对孩子关爱得当,在保证不破坏孩子安全感的同时,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空间,孩子会越来越独立。

此时,孩子通常会自得其乐,并不需要父母。只有当孩子需要有人做伴,或者是需要来自父母的安全感时,孩子才会重新需要他的父母。随着孩子的成长,他致力于建立自己的独立性,不会过多地待在父母的身边。

反而是父母处于奇怪的心理(比如说占有欲),总是出现在孩子周围,干涉孩子的尝试,让孩子被动地依赖他们。慢慢地,他们只习惯于同父母相处,慢慢地他们会离不开父母,怕见陌生人,形成很强的依赖性。多给孩子机会,让他在自己动手尝试中获得经验教训,以便将来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让孩子分清、明确自己的界限。心理学家强调,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帮助孩子建立和明确自己的界线非常重要,只有明白了自己的界线,才能在自己的界线内负责,这也是自知的重要内容。例如,妈妈让孩子打扫卫生,就应该明确地告诉他,作为家庭成员,做家务事是他应该承担的义务。  父母还应该积极帮助孩子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

4岁的孩子开始具备一定的自我评价能力,能够根据一定的行为规则来评价自己。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核心,它对于孩子智商、情商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父母应当为孩子创造自我评价额环境,引导孩子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

孩子的自我评价越高,越有利于培养孩子自信、勤奋乐观的个性。这就使得孩子自我意识中国积极的成分占主导地位,对孩子的发展更为有利。父母要迅速渐进,不可急于求成,对孩子发展提出过高的、不合理的要求。】

 

【几乎没有父母会有意识地去伤害孩子的独立能力,但是,在生活中父母对孩子的过度保护,是造成孩子独立能力消退的最主要原因。父母应该雪狐放手,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

除了生活上独立,还有心理上的独立。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要求他这样做或那样做。也不要对孩子的依赖行为熟视无睹。这样的做法,会让孩子在心理上越发不能独立。当孩子的独立意识萌芽时,父母应该让孩子自己做主。当孩子需要一臂之力时,父母给他应有的支持就好了。】

【父母该怎样给予孩子关注呢?父母给孩子的关注必须符合孩子的天性,围绕天性的关注才是恰如其分的,而违背了孩子天性的关注可能会适得其反。】

【每个孩子都有其个人特质,每位爸爸妈妈也都有其特别脆弱的一面。孩子常常能清楚地感受到,哪一种行为最能让妈妈或爸爸赶到不安。

父母越是焦虑不安,孩子就越“占上风”。在角色扮演游戏中,父母要留心观察孩子的异常行为。因为游戏有一定的规则,在固定的游戏规则中,孩子的异常行为就很容易暴露出来。父母应该及时发现这些信号并认真对待,想办法帮助孩子去矫正,以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对于父母而言,发现孩子的异常行为,应该从冲突中退出来,不要与孩子继续争斗或向他投降,也不要生气。可能的话,让孩子经历一下不良行为或异常行为所造成的后果。父母应该避免和孩子正面冲突,可以再事后询问孩子的意见和建议,使自己成为孩子的好玩伴,那么孩子就没有人可以作对了。

在游戏中,父母要积极参与游戏,与孩子形成互动,在实践中观察和指点孩子。也可以在游戏的时候故意制造一些麻烦,看孩子如何去应对。也可以互换角色,以身作则。

此外,父母应该有计划地带孩子去旅游。陌生和放松的环境不仅有助于孩子结交陌生的小朋友,也有助于父母在他的“第一次”中发现其异常行为。家庭的圈子不够大,不足以让孩子展露更多的面貌,而在学校里,父母也没有条件去跟踪发现。】

 

【椰壳效应说的是,只要父母找到正确的方法,孩子的厌烦心理就能迎刃而解。比如:“孩子,注意眼睛”;去博物馆参观,改背诵为竞赛】

【父母在孩子四五岁时,就应当培养孩子的成就感,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孩子的成就动机,主要表现在喜欢全力以赴地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上,如古诗背诵、唱歌跳舞、游戏等。成就动机可以促使孩子积极努力、克服困难、力求上进。父母通过鼓励孩子的各种兴趣,帮助孩子获得成功,使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善于培养和激发孩子的成就感,让孩子主动学习。】

【感官协同效应在孩子的学习中可以被广泛使用。例如在学习英语的同时,既看,又听,还说,这样把视、听、说三者结合起来,就可以学得更快。在学习一些比较复杂的知识时,可以把学到的知识先复述一遍,看自己能否听懂自己所说的。在复述的过程中,可以理清自己的思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古语有云,读诗百遍,不如抄诗百遍。抄书,可以加强记忆。例如古代大文豪苏东坡,就有抄书的习惯。他的记忆力在历史上赫赫有名,也跟他的这个习惯有关系。又如,学习化学和屋里时,通过实验,辨识声、色、味,使听觉信号、视觉信号、嗅觉信号灯一同涌入大脑皮层,建立起有机的内在联系,这样学习的效果会更好。】

【大脑在短期之内很难一次接纳7个以上的“信息块”。例如,背诵课文的时候,将长篇的文章分成几段,一部分一部分地分开背,背熟之后再把它们连起来背。孩子的注意力有限,不能同时关注太多的学习任务,这从学校的课程安排就能得知。若是超出了这个范围,孩子的学习兴趣、能力和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为这不符合孩子学习的心理规律。】

【当孩子出现高原效应,应当鼓励孩子放松和休息,同时,了解原因,对症下药,找到战胜高原效应的方法。】

【适当的、恰到好处的压力,可以激发孩子的潜能。要注意:首先,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不要太高,其次要提供必要的支持。父母的支持,会增加孩子的学习动力。】

【古人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想让孩子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就要教育孩子从小脚踏实地。而能让孩子长久保持热情的最好方法,就是为孩子制定一系列的“跳一跳,够得着”的阶段性目标。要是这些都完成了,成功还会远吗?】

【面对挫折,孩子会恐惧,会哭闹,寻求家长的庇护,在这个时候,作为家长你该如何引导孩子呢?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将会不可避免地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这一点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不是父母时刻呵护就能避免的。父母有必要让孩子知道,挫折是人生正常额“待遇”,拒绝挫折,就等于拒绝成功。如果孩子在童年时期没有面对挫折的经验,长大以后就无法更好地战胜挫折。对于孩子来说,尽管受挫是痛苦的,但是他可以从中悟出真正的道理,得到宝贵的经验,从而得以激发自身的潜能。父母要有意识地让孩子经历挫折,提高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孩子坚强的性格。性格坚强的孩子也会有痛苦,但能很快从痛苦中解脱出,重新振作。人生是一场与挫折较劲的漫长之路,坚强的人会勇敢地面对自己不如意的一面,甚至是耻辱,而不会轻易被挫折击败。

在孩子遇到挫折后,父母要鼓励和安慰孩子,帮助孩子树立战胜挫折的信心,学会正确地自我评价和客观分析,不推诿责任,敢于承担风险。】

【对于孩子来说,由于生理处于发育期,而心理还很幼稚,这个阶段他们心灵最强烈的需求、最本质的渴望就是得到别人的赏识。孩子的年龄越小,越需要外界的鼓励,特别是父母的鼓励和期望。当然,这种期望只有在合理范围内,才能产生积极的效果,而不是一味地给压力。】

【培养孩子的亲和力?让孩子学会自我竞争,不要过分引导孩子与同伴竞争。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学会交友、分享,让他们成为受欢迎的孩子。不要按照自己的意图去为孩子选择朋友,限制孩子的自由交往。不要随便在孩子面前诋毁他的朋友。尊重孩子的朋友很重要,尤其是他认可的朋友或者他学习的楷模。做父母的要尽量与孩子一道分享他们的友谊,尽力与孩子伙伴的家长进行及时的沟通与交流,一起关注孩子们的成长。孩子只有经历自己独立结交朋友的过程,才能锻炼自己,最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父母在孩子面前尽量兑现诺言,分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尽量不要用许诺来刺激孩子;第二,许诺孩子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免得让孩子收到坏的影响,觉得人可以言而无信,可以撒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