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stavLeonhardt古斯塔夫.莱昂哈特
(2019-12-05 11:09:40)分类: 音乐 |
Gustav Leonhardt简介
古斯塔夫·莱昂哈特(Gustav Leonhardt,1928年5月30日—2012年1月16日),生于荷兰斯赫拉弗兰,荷兰著名古乐学者、音乐家。1980年获伊拉斯莫奖(Erasmus Prize),这是一个在人文领域内的几乎齐名与诺贝尔奖的奖项。2012年1月16日,莱昂哈特以83岁的高龄辞世。
早期学习
古斯塔夫·莱昂哈特(Gustav
Leonhardt),1928年5月30日出生于荷兰北部的小村庄斯赫拉弗兰。10岁的时候,他会在家中与热爱音乐的父母、兄弟姐妹演奏室内乐。在那段时间里,他第一次接触到了羽管键琴,立即就被迷住了。羽管键琴是一种形似早期钢琴的拨弦性键盘乐器,能发出明亮而柔和的声音,是巴洛克音乐家族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战争爆发后,荷兰既缺水,又缺电,甚至学校也无法运行下去,年幼的莱昂哈特忍受着饥饿,成天在郊区的小房子里操练琴技,他相信:巴赫就是困难时期最好的护佑。
1940年代,莱昂哈特去了瑞士的巴塞尔学习音乐。据说,那里的圣乐学校(Schola
Cantorum)是当时世界上唯一能学习古乐的地方。所谓古乐(early
music),一方面可以指用复古乐器演奏各时期的音乐;另一方面特指巴洛克时期以前的早期音乐。莱昂哈特自1947年至1950年随爱德华德·穆勒(Eduard
Müller)在巴塞尔学习羽管键琴和管风琴。穆勒主要是管风琴家,莱昂哈特从他身上收获的最大裨益在于:如何清晰地分析一部管风琴作品。另外,一些小诀窍——比如“双手不应该在几层键盘上反复转换,因为这样会损害到一首曲子统一的音色”等等,也被莱昂哈特记在了心中。
音乐经历
1950年,莱昂哈特在维也纳首度登台,身份是羽管键琴演奏家。从1952年到1955年,他担任阿姆斯特丹音乐学院的教授一职。同时,莱昂哈特也出入于各地教堂,在管风琴上施展身手。他的第一批独奏录音诞生在1950年代,曲目是巴赫的羽管键琴作品。1954年,莱昂哈特指挥以自己命名的古乐团,偕同假声男高音阿尔弗雷德·戴勒(Alfred
Deller),以古乐伴奏录制了两首巴赫的康塔塔(康塔塔是一种包括独唱、重唱、合唱的声乐套曲,一般包含一个以上的乐章,大都有管弦乐伴奏),这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
从1950年代到1970年代,欧洲以荷兰为中心兴起了引人注目的“古乐运动”,也被称为“本真运动”,倡导者尊重、回顾早期音乐家谱中的“本意”,呼吁以复古乐器演奏早期或巴洛克音乐,站在这次运动风口浪尖的领袖人物正是古斯塔夫·莱昂哈特。这个潮流与之前乐坛所弥漫的自由主义风格大异其趣,呈现出一番独特的、有说服力的清新和雅致。莱昂哈特此刻的艺术成就主要集中在了指挥上,浩如烟海的早期音乐作品并没有吓退这位学究气十足的中年人,1971年起,他与尼古拉斯·哈农库特花了整整20年分担录制了巴赫几乎所有的康塔塔作品。另外,《马太受难曲》和《b小调弥撒》这样宏伟的大部头也列入了他们的计划清单。
从1965年起,莱昂哈特连续3年担任了比利时布鲁日羽管键琴国际比赛的评委。在1968年的电影《安娜·玛格达丽娜·巴赫的编年史》中,莱昂哈特饰演了巴赫一角,这也是他在音乐领域之外的一次有趣尝试,虽说有人觉得他的台词稍显木讷,但十指之下的精到与流畅还是很好地折射出了巴赫的虔诚内心。恐怕在攫取神韵这一方面,没有谁比他更有资格。
莱昂哈特事业上真正的高峰还是从1970年代开始的。在DHM、飞利浦、德律风根公司录制的大量黑胶唱片奠定了他作为一名杰出的巴赫诠释者的地位。除了平均律,法国、英国组曲,二三声部创意曲,帕蒂塔等,最为耀眼的当属《哥德堡变奏曲》和《赋格的艺术》了,在他长长的职业生涯里,他将这两者反复录制,可见它们在莱昂哈特心中的重要性。《赋格的艺术》作为巴赫晚期最深沉、最精妙的作品之一,早在1952年,莱昂哈特就已出版过专门讨论该曲演奏技法的荷兰文专著,一直到今天都被广泛认可。1980年,他被授予伊拉斯谟奖,同时拥有了一大批荣誉博士的称号。2007年,莱昂哈特获得了比利时皇冠勋章。
2011年的12月12日,莱昂哈特向世人宣布,由于身体原因永久退出舞台,并取消了原定于2012年的所有演出,引得一片惋惜之声。2012年1月16日,他以83岁的高龄辞世,古乐界的一颗巨星就此陨落。莱昂哈特这么分析羽管键琴与管风琴两者在他生命中的位置:“我很难想象一个人能同时在这两件乐器上都做到大师的水准。羽管键琴是我的生命,而管风琴仿佛是某种额外的奢侈。我想,一个人会因它而痴狂。”
其他贡献
在文献方面,莱昂哈特编订了荷兰作曲家斯韦林克(Jan Pieterszoon
Sweelinck)的幻想曲与托卡塔。其实,尽管巴赫是他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支点,但莱昂哈特完全不认为作曲家中只有巴赫唯我独尊,像斯韦林克和许多法国乐派的作曲家同样能启发他的灵感。
莱昂哈特也是一位权威的教育家,他培育出了一大批擅长指挥与演奏古乐的新人。今天乐迷熟知的阿斯佩伦、霍格伍德、赫尔维格、库普曼等等莫不接受过他的指点,并或多或少秉承了莱昂哈特“忠实原谱,依考据而复原”的严谨风范。赫尔维格在一次采访中这样描述他的恩师:“他是一位羽管键琴艺术的巨擘,只是现在听起来,他的断句过于明晰,而线条性则有所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