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表哥正在成为一个笑话

(2012-09-21 09:06:04)
标签:

手机博客

杂谈

@评论员王攀
三峡大学行政管理大二学生刘艳峰9月1日向陕西财政厅和安监局邮寄了申请书,要求公开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2011年度工资。20日下午,他终于收到陕西财政厅的特快专递,回复称:杨达才个人工资收入事项,不属于陕西省财政厅政府信息公开范围。
就在人们巴望着陕西省财政厅的回复能推动杨达才事件继续向前的时候,“杨达才个人工资收入事项,不属于陕西省财政厅政府信息公开范围”让人大失所望。如此回复,历时15天、费纸费墨费快递费的做法,真还不如直接电话告知或通过微博宣布一下呢。这样郑重其事地回复,是尊重了程序,但也嘲讽了程序。陕西省财政厅此前又是接受申请、又是决定回复、又是给对方打电话、又是宣布采用特快专递等等,渲染这么多难道就是为了“无可奉告”?如此先吊足公众胃口,接着抖包袱,到底是在回复公民信息公开申请还是在说相声,或者是以说相声的方式回复公民申请?
细细观察会发现在中国几乎从不缺热点,往往一个热点还没有结束另一个热点就出现了,前一个热点中的当事人不管是有问题还是没问题都会因为社会舆论焦点的转移而侥幸过关。正因此,民间才有“这个事儿救了那个事儿”的戏谑。也正因此,当杨达才的手表门大有被遗忘之时,有媒体发出了“断头新闻”的提醒。这时候又见陕西省财政厅正回复湖北大学生信息公开申请的消息,满指望着媒体追问能够推动事情继续向前,陡然发现原来又是一个死角。
在公共舆论空间里,一个热点和热点的当事人能够被另一个热点和热点的当事人救下,这本身就是不正常的事情;而由媒体这样的外部舆论监督来推动,也同样是不正常的。难道这些事件正常的、制度的处理渠道都肠梗堵了吗?仍以杨达才的手表门为例,在杨达才勇敢面对网友但仍旧没有说清楚手表门之后,陕西省纪委在第一时间表态介入调查,结果呢,好像潜艇一样,冒个泡就在舆论的大洋中彻底藏起来了,到底调查进行到了哪一步,有没有阶段性的成果,吭都不吭一声,真是一个奇迹。
而陕西省财政厅,就是撇开他们说相声抖包袱式的回复不说,杨达才作为公职人员拿着纳税人的供养,而且连他自己也说每年十七八万工资,难道公众对于杨达才的收入一点知情权都没有?假如负责看守钱袋子的财政部门和负责官员贪腐的纪检部门,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话,那么到底该由谁来回答公众的质疑?面对网络质疑,难道陕西省忘记了当初的周老虎事件吗?是不是在制造了一个周老虎的笑话之后,还要再造一个杨表哥的笑话?而从陕西省财政厅的回复来看,的确就是在制造一个笑话,尽管这个笑话很符合程序、很符合制度,但它的确触动了公众的笑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