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凤翰(1683—1749),字西园,号南村,又号南阜山人、老阜,山东胶州人。曾任安徽歙县县丞,去官后流寓扬州。擅画山水、花卉。山水师法宋人,近赵令穰、郭熙一派。55岁左右,右手病疫改用左手,更号“尚左生”刻印“丁巳残人”。其画具有宋人雄浑之神,元人静逸之气。
《披褐图》是高凤翰五十六岁时,松江徐璋所作入石的粉本(即刻石的稿本)。
高凤翰左笔于右端题“披褐图”三字,并自赞:
舍尔章服,胡宽而博,
委地嬉游,如蜗负壳,
酣歌太平,解衣盘薄。
乾隆三年,岁在戊午冬十二月祀灶日,山人自作赞,属同游李生晴洲作楷(楷书),生名朗,江宁人。
钤印:臣朗。
汪廷恺 题曰:
生于熙朝,举于雍代,
老逢隆世,三戴尧天,
歌咏太平,千祀万祺。
新安门人汪廷恺拜手篆。钤印:臣恺。
【汪廷恺,字素中,安徽歙县人,从游高凤翰。工书画,善刻砚。】
郑板桥(爕)为此图另有题记,云:
岂是人间短褐徒,胸中锦绣要模糊,
况经风雨离披后,废尽天吴紫凤图。
南阜山人作披褐图,寂寥萧澹,既已蔬食没齿无怨矣。
板桥居士为题二十八字,则又怨甚,然居士实不怨也。
复录遣怀旧作一首,寄于卷内,以与先篇相发明焉。
江海飘零窃大名,宫花曾压帽檐轻,
尊前更挟韦娘艳,再怨清贫太不情。”
所谓"褐”,即粗布衣服,是平民寒士的衣着。 是图为长卷,描绘高凤翰褒衣伟貌,萧澹高雅,令人对之有想见其当年之感。
徐璋(1694-1755后),清代画家。字瑶园,一作瑶圃,江苏娄县(今上海松江)人,为肖像画家沈韶弟子。遍览缙绅家先代画像,用心临摹,能得人物形神之妙,成为传神名手。始创用生纸画肖像,笔墨烘染虚和,得明曾鲸墨骨之法。兼画山水、花木、草虫,有一定功力。乾隆元年(1736)由织造图拉荐入画院(《国朝画徵续录》作康熙中祗候内廷),名重京都。不久离开宫廷。
此图纸本设色,横卷,画心纵29.5、横61.2厘米。画面无衬景,惟见高凤翰褒衣伟貌,席地而坐,左手撑地,右手隐于衣间,正面礼,神情从容,姿态放松,传达出一种平和淡然的精神气息。
“披褐图”老阜自题。钤印二:天禄外史、伏枕左书空。
高凤翰以“披视褐”为题,盖欲借以暗示其避世隐逸、潇洒恣意的生活状态。作此图时,高凤翰刚刚遭遇人生境遇的重大转变。乾隆二年农历五月,他突患痹病,右手病废,七月又以“无妄”去官,自此漂泊江湖,如其《鸿雪集》自序中所言:“自丁已废斥止戊午,客踪荒落,悲诧相随,对簿治辞,药裹寄命,舟车所涉、恍惝梦境而已。”“画中的高凤翰身披褐衣,正暗示了其脱去官服,回归平民身份的现状,而气定神闲、无拘无束的神情姿态,则反映着他直面人生逆境的积极态度。
本幅有高凤翰左笔题“披褐图”三字图名,钤“天禄外史”
“伏枕左书空"白文方印二方,并自作像赞,由李朗 (字晴洲,江苏南京人,从游高凤翰,工诗) 代为书楷,曰:
舍尔章服,胡寬而博?委地嬉游,如蜗负壳。酣歌太平,解衣盘薄。乾隆三年,岁在戊午冬十二月祀灶日,山人自作赞,属同游李生晴洲作楷。生名朗,江宁人。钤印:臣朗。